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只此青綠》《憶江南》:宋韻文化的當代呈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17:15:00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作者:林瑋(浙江大學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系主任)

  2022年,央視“春晚”已經(jīng)辦了四十屆。作為全球華人的共同期盼,它有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雅俗共賞。雅者賞其質(zhì),俗者樂其瀾,每一個人對“年味”的感受都可以在一臺晚會中得到滿足,情感有共鳴,訴求有回應,這是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聯(lián)歡”本意。

  而宋韻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也是雅俗共賞,如詞曲、評話、雜劇、皮影等中國傳統(tǒng)大眾文藝,均出現(xiàn)于宋代。不離煙火氣,這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獨特韻味,它不把“文藝范”置于高雅的“云端”,而強調(diào)世俗生活中自有真諦,知者自知,不待外求。如今的“春晚”,就把這一韻味發(fā)揮得恰到好處。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與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都可謂宋韻的典范之作。黃公望生于宋末,深受宋韻熏陶。他們筆下的山水,并不全然一派高遠清逸,而是在山水間蘊含著村落、樓閣、漁船,蘊含著一個時代的審美典范。這種典范在春晚上被演繹為創(chuàng)意音舞節(jié)目《只此青綠》和《憶江南》,便把其中“雅”的一面趨向了“俗”化。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提供了嶄新的途徑。

  在節(jié)目中,綠水青山化為曼妙的舞者,層巒疊嶂是高高的發(fā)髻與輕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漁父并怡然自得,垂釣、擔柴、行旅與吟誦之中都透露著詩意與仙氣。這種文藝范不離世俗味,又超越了世俗味。特別是《憶江南》中,以當代文藝大家扮演古代文藝大家,讓今人熟悉的兩岸影視明星出現(xiàn)在一個畫框之中,由俗入雅。平淡間有無限深情,日常生活中蘊藏人生真趣,令人不禁拍手:這就是宋韻的文藝范。

  把古畫轉(zhuǎn)化為文藝節(jié)目,是把平面轉(zhuǎn)化為立體,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維空間變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維世界。這種轉(zhuǎn)變本身,就是化雅成俗的顯現(xiàn)。而在這一過程中,宋韻文化的沉浸感也得到了富有技術性的當代表達。

  所謂“沉浸感”,在繪畫中可以名為“空間意識”。觀《富春山居圖》最為人稱道者,莫過于其散點透視帶來的沉浸之感,人觀畫如在畫中,人隨景移,又闊大高遠,使人失卻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圖》的獨特在絹本設色,以青綠山水呈現(xiàn)江南風貌,有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又有捕魚、駛船、游玩、趕集。這種動靜結合,人景同一的空間意識,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論,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薄陡淮荷骄訄D》與《千里江山圖》無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體現(xiàn)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對此種理論概括,難免有隔靴搔癢之痛。

  而春晚的節(jié)目《只此青山》與《憶江南》就把這種沉浸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舞蹈《只此青綠》不但化人為山,以山作人,還把《千里江山圖》變?yōu)檎麄€演播大廳聲光電的山水屏,曲折典雅;《憶江南》更將“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體驗通過演員的直接演繹,表現(xiàn)為毫無阻隔感的“詩意地棲居”,使中華美學的韻味撲面而來。其實,人們對宋韻并不陌生,陸游、蘇軾的詩詞可謂婦孺皆知。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是沉浸式審美體驗得以生發(fā)的重要緣由。

  中華傳統(tǒng)美學,不只是掛在墻上的陽春白雪,更是百姓日用浸染其間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在宋代,它就是絲綢、茶酒、瓷玉、園林,就是飲食、服飾、花飾、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尋常生活之中。今人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學,要緊的也是打造這種富有當代生活氣息的“文化”——一種令人愿意長久沉浸其間的文化。

  《千里江山圖》和《富春山居圖》都以“山”和“水”為題,都聚焦江南,都以人同天地和諧共生的景象為表現(xiàn)對象。這是中華美學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在雅俗共賞的塵世間另立出一個生態(tài)的烏托邦。陶淵明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就是這種生態(tài)觀的樸素表達。

  《只此青綠》用人做山體,是古人與自然對話的藝術呈現(xiàn)。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李白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都是這種意境的表達。而《憶江南》開篇即說“富春山水非人寰”,更是把自然天地當做超拔于塵世的仙境加以禮贊。它不是“人寰”,卻又在“人寰”之中。中國人寄情山水,亦不是要避世苦修,求得清譽,而只是打柴釣魚,看“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在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山水中,體認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在宋韻文化的表達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絕不僅是要保護環(huán)境那么簡單。蘇軾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陽,寫下《行香子·過七里瀨》,時年三十七歲;陸游結束軍旅生涯,返回山陰,路過桐廬,寫下《鵲橋仙·一竿風月》,時年四十六歲。要體會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的那種天人合一之境界,沒有相當閱歷和積累是不行的。《只此青綠》與《憶江南》以復雜的現(xiàn)代媒介技術為內(nèi)里,呈現(xiàn)出的卻只是簡簡單單、繁華落盡的姿態(tài)、詩詞和演技,極富意涵地將宋韻文化于最精美繁復中返璞歸真、洗盡鉛華的感覺表現(xiàn)了出來。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8日 1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涿鹿县| 武胜县| 开远市| 布尔津县| 德惠市| 武陟县| 共和县| 中卫市| 景泰县| 麦盖提县| 郑州市| 金川县| 昌宁县| 吐鲁番市| 靖边县| 巴里| 萍乡市| 石台县| 西畴县| 榆中县| 区。| 同德县| 永靖县| 万宁市| 沁阳市| 磐石市| 荃湾区| 开远市| 廊坊市| 石首市| 浪卡子县| 曲阜市| 大埔区| 乐东| 陇南市| 勐海县| 慈溪市| 平舆县| 衡水市|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