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漆匠到美院學生:浙江農民繪出“跨界人生”
中新網湖州3月2日電(施紫楠 徐晟昱)“潘老師,我們來找您學畫了”“好好好,我們今天先來畫枇杷……”這幾天,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康乾街道金鵝山村村民潘建華家里格外熱鬧。
今年58歲的潘建華,畢業(yè)于德清縣原城關鎮(zhèn)新盟小學。16歲拜師,到如今從事漆匠已40余年。從一名漆匠變身畫師,潘建華是如何跨出這一步轉型之路?
“我珍惜學習的每一次機會,現在大家的生活都越來越好,我也不能掉隊。”潘建華說。
穿過一段狹長的樓梯,映入眼簾的是一處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這里便是潘建華的工作室。工作室里到處可見的畫具和卷軸,都是他繪畫時的好拍檔。
“這種筆叫勾線筆,能畫出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線條,這幅《秋趣》就用到了它?!睊煸趬ι系漠嬜鳌肚锶ぁ罚桥私ㄈA的得意之作。他說,“這幅是我在中國美院學畫時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工筆畫?!?/p>
2019年9月,55歲的潘建華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美院花鳥變臨與創(chuàng)作高級研修班的錄取通知書。漆匠搖身一變,成了美院學生。
“我在班里排行老三,身邊的同學有不少都是專業(yè)畫畫的,我總怕自己露怯。”初到美院讀書時,潘建華既興奮又緊張,還怕自己基礎弱跟不上。一有時間,他就會去外面寫生,若是遇見造型奇特的石頭、樹木,或是一處風景秀麗的角落,一待就是一個下午。
在中國美院學習期間,潘建華收獲滿滿,還結識了不少至交好友,互相探討繪畫知識,學習繪畫本領。他說,這樣的經歷就像是生活送他的一份禮物,此前也從沒想到自己會因為興趣能和這么多畫家成為朋友。
讓人意外的是,現在憑畫作在各地參展的潘建華,在去中國美院研修前竟毫無系統學習畫畫的經歷。
潘建華與繪畫結緣,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
“那時流行老式木床,油漆匠們都會在這種欄板上描繪《三潭印月》《六和塔》等漆繪,還有梅、蘭、竹、菊的橡皮畫。”潘建華說,橡皮畫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需要先在木板上漆上白色,等白漆干后再用經過特殊處理的顏料粉涂在白漆底的木板上,最后用橡皮或車的輪胎皮擦去不需要顏色的地方,從而形成一定的圖形。
這樣的橡皮畫,一般歷時2天才能完成,這也培養(yǎng)了潘建華日后在作畫時的耐心和細心。
后來,老式木床退出歷史舞臺。但潘建華并未放棄這個愛好,轉身拿起了紙筆。由于沒有老師教,起初他的水平一直在原地踏步。直到2016年,他遇見了當時在德清縣老年大學任教的黃建時。
“我看他很有天賦,就讓他去老年大學學習,哪怕是作為興趣愛好也是好的。”在黃建時的引薦下,潘建華如愿以償地到國畫班學習花鳥畫,不僅學到了與當漆匠時不同的繪畫方法,還逐漸掌握了繪畫的基本要領。
而后經過中國美院的專業(yè)訓練,潘建華的繪畫之路就像是插上了一雙“翅膀”,飛得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遠。
“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也有人專門找我來學畫畫。我就想著開個班,也打發(fā)打發(fā)時間。”在潘建華看來,他學來的這身繪畫手藝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能用來惠及他人。
“等得空了,我也愿意去學校、社區(qū)授課,讓更多的人愛上中國傳統繪畫,讓我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潘建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