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賽事6年辦了34屆,家長和學校都該醒醒了
作者:任然
“有沒有什么‘含金量’高的作文比賽?”最近北京家長楊清(化名)在某家長群提問,有人給他發(fā)來了“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團購鏈接,并稱“團這個直接進省決賽”,群里還有家長曬出了獲獎證書。“豐富三科簡歷”“為小升初助力”……看到代報名機構對比賽的介紹時楊清有些心動。但隨后在網(wǎng)絡上搜索到的相關信息,卻讓他對比賽的合規(guī)性產(chǎn)生質疑,并投訴至北京12345平臺。一投訴才發(fā)現(xiàn),這個比賽根本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名單里,其套路被多家媒體曝光過,主辦方法定代表人被列為失信被執(zhí)行人……然而盡管如此,這項競賽6年里竟辦了34次。
多次被媒體曝光,主辦方公司還被列為失信被執(zhí)行人,法定代表人也被限制高消費……但就是這個十足的山寨比賽,居然在過去6年時間里辦了34次,這簡直就是黑色幽默。
從常理推測,很多家長容易被這樣的山寨賽事“割韭菜”,可能是因為被賽事名稱所迷惑。像“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含金量十足,但實際上,要識別這類賽事的“真身”未必有那么難。要知道,一個真正正規(guī)的比賽不可能在網(wǎng)絡上團購進省決賽的資格。退一步言之,花錢直接進決賽,這樣的評選和競賽對孩子到底還有什么意義呢?一定程度上說,一些家長可能明知道有被騙風險也不惜掏錢給孩子報名,說到底還是教育焦慮下的盲目跟風,讓人失去了該有的清醒。
因此,這樣一種荒誕現(xiàn)象的公開上演,不僅是提醒社會,“割韭菜”的賽事可能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多,也應該給一些家長的盲從和對教育的非理性“投資”行為敲響警鐘。家長但凡清醒一點,類似的山寨賽事也不可能如此有市場。
當然,一些家長的“非理性”背后,可能也的確存在著“理性”的成分。盡管教育部已重申,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活動不得作為招生入學依據(jù),但還是有學校對于有證書的孩子在招生時會給予或暗或明的區(qū)別對待——甚至,這些證書的山寨與否都不那么重要。對這樣一種現(xiàn)象,顯然還需要監(jiān)管部門對各級學校的招生環(huán)節(jié)有更得力的規(guī)范。而明知道是山寨賽事,部分家長也會不惜掏錢讓孩子“貼金”,這也提醒更多的學校,不應該再迷信形形色色的證書對于孩子綜合素質的認定效力。
實際上,一個早就被揭穿的山寨賽事,能夠在過去這么多年禁而難絕,吸引很多家長買單,甚至一些學校也未能發(fā)現(xiàn)問題,這也揭露了當前社會教育生態(tài)中的某種值得警惕的虛偽的“共謀”:山寨機構“假裝”辦賽,一些家長“假裝”相信并買單,部分學校也“假裝”默認有證書就代表更好,由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它不僅帶來了不必要的教育資源和精力的浪費,增加教育“內(nèi)卷”,也讓社會的教育氛圍變得更加功利化。
要走出上述怪圈,當然需要很多努力。比如,繼續(xù)強化對教育競賽的規(guī)范力度,不僅要公布正規(guī)賽事的白名單,也要對一些突出的“黑賽事”加強風險提示,并采取更為主動的治理行動。但無論怎么做,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的集體覺醒,都是繞不開的一環(huán)。(任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試點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讓公眾與自然生態(tài)“零距離”
- 他們?yōu)榛疖嚒按┽樢€”
- 開局之年第一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
- 太原市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突破5500億元
- 山西規(guī)劃到2025年汾河流域優(yōu)良水體達100%
- 【多措并舉確保糧食安全——春耕備耕】不誤農(nóng)時 堅決打好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第一仗”
- 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31845億美元,環(huán)比升幅達1.82%
- 加快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法治山西建設
- 山西:“春風行動”促就業(yè) 5000余個崗位“職”等你來!
- 長三角鐵路1月以來運輸春耕物資近1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