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我們這樣干】通江達海,瞧貴州新年這發(fā)展陣勢!
【春天里,我們這樣干⑦】
“嗚——”一聲汽笛長鳴,貴州省余慶縣沙灣碼頭,27艘滿載黃磷渣的500噸級船隊駛向重慶涪陵,烏江水運迎來新春首航。
駕駛艙里,船長趙成墻很是激動:“按下開船的引擎,就像摸到了烏江的脈搏。恨不得一下子飛船過壩,順流直到重慶呦!”
當親自乘船通過一次貴州省遵義市境內的烏江構皮灘水電站后,記者才明白趙成墻口中“飛船過壩”的真正含義。高達232.5米的水電站大壩,把烏江攔腰截斷?!帮w越”大壩,貨船要搭載升船機承船廂,經(jīng)過山體隧道,來到大壩旁的半山腰。再沿著山間百余米高的渡槽,分三級從高到低,翻過大壩,再重新回到下游航道。
“這是目前世界上通航水頭最高的通航工程!”趙成墻說,這讓跑了30多年船的他,體會到了“天上行船”的感覺。
“天上行船”,讓中斷近20年的烏江水道重新貫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充分利用水電資源,烏江上先后建設了10座大中型水電站,在成就“西電東送”的同時,由于建設能力有限,沒有充分考慮通航需求,烏江航道被大壩截成數(shù)段,本世紀初,烏江水道徹底斷航。
如今,在崇山峻嶺之間架橋開路,建設出的構皮灘水電站通航工程,在創(chuàng)下世界上首座采用三級升船機方案的通航建筑物、擁有世界上單級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機等6項世界紀錄的同時,宣告烏江全線復航。由此,500噸級貨船可以上溯至貴陽開陽港,烏江航運再現(xiàn)勃勃生機。
“水運運量大、成本低。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暢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水運大通道,對貴州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產業(yè)競爭力,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痹趯踅竭\工作進行專題調研時,貴州省省長李炳軍特別強調。
烏江航運條件的改善,為無數(shù)往來烏江碧波之間的水運人帶來了新機遇。
“通航前,上游的磷礦和其他貨物要想‘翻壩’,必須上岸走一段公路,再周轉到下游碼頭重新裝船。全程需要小兩天。”趙成墻告訴記者,“現(xiàn)在貨船乘著‘電梯’上下,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翻越大壩,不僅節(jié)約了運輸時間,更大幅降低了貨運成本!”
“一艘500噸級貨船從貴陽開陽港至重慶涪陵港,目前的‘一船直達’較之原先的‘公水聯(lián)運’,成本節(jié)約2萬元至2.5萬元?!毖睾訛踅喆军h委書記、執(zhí)行董事楊廣算了一筆賬。
就在烏江新年首航的同一天,貴州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統(tǒng)籌起貴州全省港口園區(qū)和航運資源,2023年的運量目標是120萬噸,比過去翻一番!
不僅江上,水路沿途的產業(yè)也都鉚足了勁兒!
烏江上游,貴州磷化集團按下了春日里的“快進鍵”,各大基地主要生產裝置都拉滿了自己的“進度條”。記者走進一家化肥公司,只見寬大的運輸帶上,一只只金黃色的編織袋被迅速注滿,快速向前移動。在這里,近2000名員工正加班加點,搶抓開年新訂單。
“現(xiàn)在運輸便利了,我們的市場訂單充足得很,一季度計劃生產化肥25萬噸!這個春天我們要做好原材料儲備,合理安排生產,為春耕提供保障。”公司生產部副部長告訴記者,該集團僅1月便完成磷礦石生產102.58萬噸,服務農牧漁業(yè)產品44.39萬噸。
在貴州思南一家造船廠的碼頭,新造的10艘貨船在水面整齊地一字排開。造船廠車間內,吊機來回移動,機器的轟鳴聲、電焊的咝咝聲、叮叮的錘打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正忙得熱火朝天,2艘貨船正在加緊建造。
“過去我們要想方設法找市場,現(xiàn)在是市場來找我們。”船廠員工的話滿含希望,“借助烏江水運全線復航的機遇,今年年造船產值還要超過4000萬元?!?/p>
如今,河道兩岸的工業(yè)園區(qū)、物流園區(qū)、石材產業(yè)基地加速聚集,石材、水泥、砂石骨料等產業(yè)因勢而動。貴州思南一家水泥企業(yè)總經(jīng)理劉譽斌說:“我們生產的低堿水泥,在省外有很好的市場。過去因為公路運輸成本較高,一直沒能打開銷路。思南港運營后,水泥每噸運輸成本可以節(jié)約50元,這讓我們更有信心參與全國大市場?!?/p>
據(jù)悉,今年烏江臨港園區(qū)、梯級渠化工程、航電樞紐工程和重點港口碼頭航運服務項目建設都將加快推進。
“一條江就是一條經(jīng)濟帶!這幾年,貴州的高鐵高速建設突飛猛進,現(xiàn)在又補上了水運短板,深居內陸的貴州有了更加綜合的運輸方式?!辟F州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邵勛告訴記者,2023年,貴州將加快發(fā)展水路運輸產業(yè),繼續(xù)推進造船和運輸補貼政策,提升烏江船舶運力,建設余慶港沙灣物流園區(qū)、貴州涪陵港口中轉基地,全力助推“黔貨出山”。
“我父子兩代人都在烏江上當船長。現(xiàn)在烏江航運條件變好了,之前去外地討生計的老船長、老伙計都回來了?!壁w成墻對烏江的未來滿懷期待,“現(xiàn)在,年輕船員的熱情比我們還高,春天來了,得加把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