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大文章
核心閱讀
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qū)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意義重大。摸清家底、分類改造、“以種適地”……近年來,我國統(tǒng)籌保護與開發(f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取得顯著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7月2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國鹽堿地多,部分地區(qū)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意義重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當前我國鹽堿地資源家底如何?有哪些改良措施?如何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大文章?
摸清家底,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
今年夏收,山東省慶云縣嚴務鄉(xiāng)小武村村民在改良后的鹽堿地上種植的240畝小麥畝產再創(chuàng)新高?!胞}堿地一畝地能打上千斤小麥,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小武村種糧大戶陳國紅說,以前“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鄉(xiāng)親們嘗盡鹽堿地的苦。
改造鹽堿地,說干就干!當?shù)卦邴}堿地鋪設地下排灌管網,將土壤鹽分溶解后滲入地下水體通過管道排走,耕層土壤含鹽量由之前的5‰—8‰降至目前的2‰—3‰,耕地質量提升0.5—1個等級,糧食產量也跟著上來了。嚴務鄉(xiāng)共計改良鹽堿地1.2萬畝,新增耕地2100余畝,糧食年均增產達500余萬斤。
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小武村的例子是我國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既有無開墾利用價值的鹽堿地,也有可開墾的后備耕地資源,還有已開墾的鹽堿耕地。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鹽堿地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研究員李玉義說,鹽堿地危害很大,土壤鹽堿化會引起土壤板結、肥力變差,土壤鹽堿含量過高會導致作物無法有效吸收水分、養(yǎng)分,進而生長受阻,特別是會影響作物出苗。
我國鹽堿地多、開發(fā)潛力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底我國鹽堿地共1.15億畝。自然資源部從土地分類的角度界定鹽堿地的范圍,以土地利用現(xiàn)狀為依據(jù)開展調查,對于已經種植農作物的鹽堿化土地,地類調查時認定為“耕地”;對于以生長草本植物為主的鹽堿化土地,地類調查時認定為“草地”。
在“三調”基礎上,自然資源部部署啟動了新一輪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從生態(tài)、氣候、土壤、區(qū)位方面對鹽堿地等四類未利用地是否適宜開發(fā)為耕地開展調查評價,從初步成果來看,目前適宜開發(fā)為耕地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吉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和甘肅等地,這部分鹽堿地在做好生態(tài)管控的前提下可優(yōu)先開發(fā)利用。
2022年,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我國實施重點區(qū)域鹽堿地普查,在14省份198縣布設了約11.2萬個鹽堿地土壤調查樣點,重點調查鹽堿地類型、分布、程度、成因以及開發(fā)利用情況等,并開展了重點區(qū)域鹽堿荒(草)地開發(fā)利用潛力評價,初步形成了以縣為單位的鹽堿地分類分級圖。
分類改造,挖掘鹽堿地開發(fā)利用潛力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紅柳灘,芳草青青、鳥語花香。千葉青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通過對這片土地科學持續(xù)改良和修復,讓曾經貧瘠的鹽堿灘有了個好聽的名字——千葉青生態(tài)放牧草場。
為了改造鹽堿地,千葉青公司成立了研發(fā)中心,設立十幾個鹽堿地改良和草畜繁育的自主研發(fā)項目,建植包括苜蓿、湖南稷子草、燕麥等多種作物1.1萬畝。通過在中重度鹽堿地上連續(xù)種植湖南稷子草,已改良可種植高產苜蓿土壤2200畝。
“綠肥是生物改良治理鹽堿地的有效手段?!眹揖G肥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曹衛(wèi)東說,很早前,人們就總結出利用綠肥作為先鋒作物,通過種植翻壓綠肥,達到降鹽、提升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的效果。近年來,綠肥體系選育出適應不同鹽堿程度的系列綠肥作物——田菁新品種,可在3‰—6‰含鹽量的濱海鹽堿地正常生長,還篩選出高效提升鹽堿地土壤質量的綠肥作物,如苕子、二月蘭、檉麻等。
當前,我國鹽堿地改良措施可分為4類,即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也是用工程措施防治耕地鹽堿化的有效措施。各地持續(xù)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2年底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大大提高了農田灌排能力,為預防耕地鹽堿化提供了基礎條件。李玉義說,鹽堿地問題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反復性,要以工程措施為基礎,持續(xù)輔以農藝、化學、生物等措施,防治結合方能長久有效。各地通過改進、集成和組裝各類工程、農藝、化學、生物措施,形成了一些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技術模式,如西北內陸區(qū)“膜下滴灌”技術模式、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以稻治堿”技術模式、濱海鹽堿地“暗管排鹽”技術模式等。
為探索不同鹽堿類型區(qū)域的綜合治理模式,2020年—2022年,農業(yè)農村部在西北灌溉區(qū)、濱海地區(qū)和松嫩平原西部等鹽堿地集中分布區(qū),指導8省份開展了鹽堿化耕地治理試點項目,3年累計實施面積240萬畝次,項目區(qū)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1—0.51個等級,土壤含鹽量平均降低約2‰,每千克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克以上,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近年來,隨著未利用地開發(fā)力度加大以及鹽堿地治理技術提升,通過政府引導和社會投資,已有較大規(guī)模的鹽堿地被改造利用。特別是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東北西部松嫩平原鹽堿地、華北濱海灘涂鹽堿地、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江蘇沿海灘涂鹽堿地,均得到一定程度改造利用。
“安全可持續(xù)是鹽堿地改造利用的一個重要前提?!崩钣窳x介紹,當前鹽堿地治理的技術很多,然而投入成本高、財力難以支撐,必須探索投入成本與經濟狀況相適應的改良技術。同時,鹽堿區(qū)往往也是生態(tài)脆弱區(qū)、敏感區(qū),治理改良使用的技術、產品不僅要有效,還要安全、綠色。
加速“以種適地”步伐,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大文章
據(jù)介紹,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耐鹽堿作物育種研究,在種質篩選、育種技術、科研平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篩選了一批耐鹽堿種質資源。鑒定出耐鹽堿小麥、大豆、玉米和水稻種質資源2000余份。建成國家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圃(東營),支持建設國家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加大資源普查收集力度。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在水稻、小麥、大豆、馬鈴薯等作物耐鹽堿品種選育推廣上取得了積極進展。水稻方面,農業(yè)農村部開展了國家耐鹽堿水稻品種試驗,2020年—2022年國家審定耐鹽堿品種11個,可在輕中度鹽堿地淡水灌溉種植。小麥方面,2019年開始設立國家耐鹽堿小麥品種試驗,2022年以來國家共審定6個耐鹽堿小麥品種。此外,地方還審定登記了一些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高粱等耐鹽堿品種,推廣效果較好。
農業(yè)農村部種業(yè)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要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fā)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fā)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這篇大文章。
江蘇宇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綠色種養(yǎng)循環(huán)農業(yè)試點縣項目為契機,為東臺市弶港鎮(zhèn)蹲門村周邊小麥施用牛糞沼渣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作基肥,促進小麥的生長和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加速土壤質量提升。
加速“以種適地”步伐。農業(yè)農村部種業(yè)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加快完善耐鹽堿作物鑒定基地布局,推動建立健全鑒定評價標準和方法,推進資源精準鑒定和基因挖掘。轉變育種觀念、加強育種攻關,加快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試驗審定和示范推廣,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chuàng)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
■延伸閱讀
鹽堿地小知識
1.什么是鹽堿地?
大家俗稱的鹽堿地,是指含鹽量超過0.1%的土壤,包括鹽堿耕地、鹽堿林草地、鹽堿未利用地等。一般而言,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1%時,普通作物品種的生長開始受影響;當土壤含鹽量超過0.3%時,大部分作物品種產量明顯下降。
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類》國家標準中,鹽堿地是指“表層鹽堿聚集,生長天然耐鹽植物的土地”,是未利用土地,不包括已利用的鹽堿化耕地、林地、草地等。
2.我國的鹽堿地分布在哪里?
鹽堿地多形成于氣候干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礦化度高、地勢低洼的區(qū)域,大致可將我國鹽堿地主要分為五大類型區(qū):西北內陸鹽堿區(qū)、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qū)、濱海鹽堿區(qū)、黃淮海平原鹽堿區(qū)和黃河上中游灌區(qū)鹽堿區(qū)。
其中,西北內陸鹽堿區(qū)和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qū)是我國鹽堿地的主要分布區(qū)域,鹽堿地面積大且連片分布;黃淮海平原鹽堿區(qū)是我國成功治理鹽堿地的典型區(qū)域,其鹽堿地大幅減少,目前只有零星分布。
3.當前我國鹽堿地改良措施主要有哪些?
當前,我國鹽堿地改良措施可分為4類,即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種植鹽生植物、耐鹽綠肥和牧草、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等;
農藝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調節(jié)土壤水肥氣熱,提高耕地產能;
化學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學改良劑,降低土壤鹽度和堿度,改善理化性質,提高洗鹽排鹽效率,促進農作物生長;
工程措施包括建設灌排設施、平整土地等,通過完善灌排體系,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鹽分,控制地下水位,是治理鹽堿地的有效途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