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甌大汴地:周敦頤后裔建筑群耕讀遺風猶存
中新網(wǎng)南平8月21日電 (張麗君 葉國寶 魏永青)秋風掠過,漫步在福建省建甌市龍村鄉(xiāng)擎天巖村大汴地自然村,荷花散發(fā)的一陣陣幽香沁人心脾。據(jù)《建甌縣志》記載,大汴地村是北宋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后裔的聚居地。
村民周德榮老人家傳的《周氏家譜》記載,周敦頤曾孫周宗正為福建路節(jié)度使,玄孫周福良于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始遷擎天巖村。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周氏后人始在大汴地村依山而建甪里新閭、周氏宗詞和家族學堂三組建筑群。
古民居群從一個大門開啟,但見一條巷道里排列了六棟宅院。每個宅院中軸對稱,主次分明。雖然以風火墻相隔,但每棟房子有邊門可通。
建筑群的墻腳均以毛石及方磚砌成,墻體采用紅土夯筑。各大門的門框、臺階均用花崗石精雕細刻,輔以圖案;過道天井兩側用青石板鋪就,簡潔大氣;宅院雕梁畫棟,極盡奢華。
門窗上雕刻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均用金粉彩畫,歷百年而不變色,有的甚至完好如初。
周氏書塾則綜合體現(xiàn)了理學為體、耕讀為用、講書明禮和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一紅漆雕花的書房里,清晰地保留著“百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楹聯(lián)。
作為曾經(jīng)的耕讀世家,建筑結構突出了封建時代家庭書房和家族學堂的教化功能。
一些老房子外表及內部已殘破。村民陳定金老人介紹,1923年,一股土匪屢攻大汴地村山寨不下,后趁虛而入,惱羞成怒地把90多棟房屋燒毀。如今,不少房子仍留下火焚的痕跡。
不到500人的大汴地村距市區(qū)57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但因為有了周敦頤后人的聚居故事,為“理學名城”的建甌市平添了幾縷書香。清代的建甌民謠早就傳唱:“出了朝天門,就看大汴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