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史”繪就的文化地圖
【古代名人文化地圖】
作者:朱美祿(貴州財經(jīng)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
唐人孟棨《本事詩》中說,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dāng)時號為‘詩史’”。杜甫不僅是時代生活的記錄者,還以其一生旅行所著詩歌,成就了一幅堪稱“苦旅”的文化地圖。
杜陵詩卷是圖經(jīng)
盛唐時期,海晏河清,詩人也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受時代風(fēng)氣影響,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杜甫開始了歷時四年的吳越之游。由于少作不存,從杜甫晚年所作的《壯游》一詩來看,他去過闔閭墓、劍池和泰伯廟等很多地方。開元二十四年,杜甫又開始了歷時五年的齊趙之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其間,杜甫寫的《望岳》一詩,是他存留至今最早的作品之一?!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既有力凸顯了泰山的高峻,也寄寓著詩人對美好未來的期望。綿延在成都西邊的岷山,又被稱為“西山”“西嶺”“雪嶺”等,寓居成都草堂期間,杜甫詩作對此山常有提及,如“西山白雪三城戍”“窗含西嶺千秋雪”“雪嶺界天白,錦城曛日黃”等,西山成了杜甫萬里他鄉(xiāng)的一處坐標(biāo)。流落夔州期間,杜甫寫的《瞿唐懷古》詩道:“西南萬壑注,勍敵兩崖開。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痹娋潴w現(xiàn)了瞿塘峽奇?zhèn)ルU峭、江水奔注的特點,與他處山水絕無雷同。晚年漂泊荊湘,杜甫作《登岳陽樓》,詩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道出了洞庭湖的地理信息,呈現(xiàn)了洞庭湖的地理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由秦州赴同谷和由同谷赴成都路上所作的兩組詩歌,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旅行路線的山川地理特征。這兩組詩歌各十二首,第一組以《發(fā)秦州》為首篇,題下自注:“乾元二年(759年),自秦州赴同谷縣紀(jì)行。”其余各篇依次是《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青陽峽》《石龕》《龍門鎮(zhèn)》《積草嶺》《泥功山》《鳳凰臺》。第二組以《發(fā)同谷縣》為首篇,題下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紀(jì)行。”其余各篇依次是《木皮嶺》《白沙渡》《水會渡》《飛仙閣》《五盤》《龍門閣》《石柜閣》《桔柏渡》《劍門》《鹿頭山》《成都府》。西晉張載在《劍閣銘》中說,入蜀之道“窮地之險,極路之峻”。李白也曾寫過《蜀道難》,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杜甫為生活所迫,硬是用雙腳一步步走完了入蜀的崎嶇長途。將這兩組詩歌的篇名按順序連綴起來,杜甫的行跡班班可考;細讀這些詩歌,千里山川的地理特征也很鮮明。難怪南宋林亦之說“杜陵詩卷是圖經(jīng)”,也就是地圖和文字兼有的地方志。
現(xiàn)在的人們喜歡用地圖或出行程序記錄自己的旅行足跡,點亮去過的地方,生成旅行軌跡,頗有成就感。這是根據(jù)“唐宋文學(xué)編年地圖”生成的杜甫足跡地圖。
講論風(fēng)俗待陳詩
天寶三載(744年)秋,杜甫與李白、高適同游梁宋。杜甫對宋州的街市繁華與游俠風(fēng)氣印象深刻?!耙刂芯湃f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痹娭幸恢Z千金、快意恩仇的俠客形象雖然模糊,卻把游俠風(fēng)氣鋪陳得淋漓盡致。流落秦州期間,杜甫《寓目》一詩對秦州典型的物產(chǎn)、氣候與人物進行了全方位的呈現(xiàn)。“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寫物產(chǎn)之異;“關(guān)云常帶雨,塞水不成河”,寫地氣之殊;而“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則是寫人性之強悍和當(dāng)?shù)氐纳形滹L(fēng)氣。秦州是胡漢雜處之地,披文入情,不難看出文字背后蘊含著詩人的隱憂。
杜甫滯留夔州大約有兩年時間,在對夔州土著生活深入了解后,寫了《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道,“家家養(yǎng)烏鬼,頓頓食黃魚”,“瓦卜傳神語,畬田費火耕”。這幾句詩所反映的奇風(fēng)異俗,作為地方性知識太過冷僻,歷來為讀者所不解。有人說“烏鬼”是豬,有人說是鸕鶿,又有人說“養(yǎng)烏鬼”就是供事烏蠻鬼,可謂眾說紛紜。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中引他人之說:“楚峽之間事烏為神,所謂神鴉是也。故元微之有詩云:‘病賽烏稱鬼,巫占瓦代龜?!w養(yǎng)烏鬼,食黃魚,自是兩義,皆記巴中之風(fēng)俗也?!敝劣凇爱屘镔M火耕”,仇兆鰲引《史記·貨殖列傳》注道:“‘楚越之地,地廣人稀,或火耕而水耨。’楚俗燒榛種田,謂之火耕?!边@兩首詩雖然是為遣悶而作,但對夔州土著的生活習(xí)俗有生動形象的反映。
杜甫漂泊的過程,其實也是“天路看殊俗”的過程。對于他鄉(xiāng)習(xí)俗,杜甫有時感到“異俗吁可怪”;有時感到“天涯風(fēng)俗自相親”。究其原因,與當(dāng)?shù)厝饲?、作者心境以及文化落差都有關(guān)系。當(dāng)?shù)厝饲闈脖。髡咝木城芳?,文化差異較大時,杜甫就感到“異俗吁可怪”;當(dāng)?shù)厝饲榇竞?,作者心境佳好,文化差異較小時,杜甫便感到“天涯風(fēng)俗自相親”。杜甫詩歌具有“詩史”特質(zhì),“講論風(fēng)俗待陳詩”這一說法用在他身上再恰當(dāng)不過了,不管對他鄉(xiāng)風(fēng)俗感覺如何,杜甫都進行了生動再現(xiàn),為我們考察地域風(fēng)俗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有懷勝跡增惆悵
文化勝跡,既是凝固的歷史,也是重要的地理標(biāo)志。對于路途上的文化勝跡,熱衷于“側(cè)身天地更懷古”的杜甫,從不放棄拜謁的機會,并對相關(guān)歷史人物深情吟詠。這是杜甫詩歌文化地圖上的一個亮點。
被安史叛軍羈押長安期間,杜甫寫的《哀江頭》道:“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痹娋鋵η瓕m殿的描寫具有“詩史”實錄的性質(zhì)。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一書記載:“唐曲江,開元、天寶中,旁有殿宇。安史亂后,盡圮廢。文宗覽杜甫詩云‘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因建紫云樓、落霞亭,歲時賜宴,又詔百司于兩岸建亭館?!倍鸥υ姼璨唤?jīng)意成了后世曲江宮殿重建的催化劑和藍圖,而詩中蘊含的昔盛今衰之感,則讓人惆悵不已。
滯留夔州期間,杜甫詩歌題材有所變化,除了不斷反思唐王朝何以由盛轉(zhuǎn)衰之外,也緬懷了宋玉、庾信和王昭君等歷史人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治亂興衰總是與人才問題密切相關(guān),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歷史人物都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了勝跡。更重要的是,他們或者遭遇坎坷,不為世用;或者萬里投荒,遠離故國,與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不乏相似之處,自然引起了詩人的強烈共鳴。在杜甫緬懷的歷史人物當(dāng)中,最特別的當(dāng)數(shù)諸葛亮。由于生前為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蜀地留下不少勝跡。杜甫“有懷勝跡增惆悵”,為諸葛亮寫下了很多頌詩。在成都時,杜甫拜謁過武侯祠,寫下了《蜀相》《諸葛廟》;在夔州又寫了《武侯廟》《謁先主廟》《八陣圖》《古柏行》以及《詠懷古跡》其四、其五等,在深情詠嘆中,杜甫對諸葛亮給予了崇高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币驗橹T葛亮才能卓越,品德高尚,受命于危難之際,讓蜀國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杜甫心目中完美的人物。陸游就曾指出,杜甫“落魄巴蜀,感漢昭烈帝、諸葛丞相之事,屢見于詩,頓挫悲壯,反復(fù)動人,其規(guī)模志意豈小哉!”
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前半生因為天下太平,主動外出游歷;后半生遭逢“安史之亂”,被迫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上“抱疾屢遷移”。杜甫行履所至的地域十分廣泛,致使其筆下的地域文化也具有多元性,除了作為主調(diào)的中原文化外,還有作為配調(diào)的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隴右文化、蜀中文化、夔州文化以及荊湘文化等。在“行行重行行”的過程中,盡管流落饑寒,備嘗苦澀,杜甫卻將自己的生命感受寫成了最美的詩歌,表達了對國事民瘼的關(guān)切,也繪就了一幅中華地域文化地圖。元好問說“少陵自有連城璧”,誠非虛語!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7日 16版)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