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 他們在科技小院“自找苦吃”
“氣溫并不是特別高,為什么黃瓜頭部總是掉?”剛入駐江蘇淮陰黃瓜科技小院挨家挨戶走訪時,揚州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宿莉被農戶問住了。
回憶起那段經歷,宿莉稱,當時剛接觸生產實踐,“感覺自己書讀了這么久,似乎對實踐知識懂得并不多”。她查了資料,請教了老師,終于明白是黃瓜得了干燒病。
如今,宿莉和輪流駐扎在科技小院的大學生都成了當地農戶熟悉的“同村人”,一邊完成自己的課題研究,一邊幫助當地產業(yè)、農戶解決實際問題。
科技小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首創(chuàng),15年來已拓展至全國31個?。▍^(qū)、市)千余個村莊,正在逐漸解決全面鄉(xiāng)村振興“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近日,中國研究生鄉(xiāng)村振興科技強農+創(chuàng)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閉幕,包括江蘇淮陰黃瓜科技小院在內的全國22所院校的46支科技小院隊伍登上決賽舞臺。
2022年3月,揚州大學創(chuàng)建了江蘇淮陰黃瓜科技小院。每到春季和秋季的黃瓜種植季,宿莉都要在科技小院度過兩三個月的實驗時間。
當時,江蘇淮陰丁集鎮(zhèn)的黃瓜種植產業(yè)已發(fā)展30余年,逐漸暴露出土壤連作障礙、制種及栽培產量和質量低等問題。科技小院的師生開始協(xié)助當地進行土壤改良。
宿莉說,他們會挨家挨戶進行知識科普,告訴農戶黃瓜產量不高或生病的原因,是因為種植茬次太多了,“夏季可以通過種植玉米進行土壤修復。小院的同學們通過這一課題的實驗也已經寫出兩篇學術論文了”。
宿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每個人進行實驗都要種植很多品種的黃瓜,每個品種種植10棵左右,“有的同學要種200多個品種,從前期播種、育苗到移栽、定植等全是我們自己完成”。
經過一段時間試驗后,科技小院為當地引進了合適品種,并且培育出“玉秀2號”新品種。對于農戶最關心的病蟲害問題,他們還專門測試推出查詢軟件,拍照后通過AI技術識別病蟲害,同時獲取相應治療方案。
一個院落、幾畝耕地、10余名學生,是科技小院的“標配”。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學生來到這里“自找苦吃”,甚至刷出了新的學習“副本”,一邊鉆進知識學習、課題研究中,一邊觸摸著農業(yè)產業(yè)的各個“毛細血管”。
去年2月,中國農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權鐵林在位于云南新平縣的褚橙科技小院,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小院生活。
多年前,褚時健包下哀牢山中段東麓的甘蔗地改種橙子,打造“褚橙”品牌。但花斑果和裂果一直是困擾褚橙品質最嚴重的問題。褚橙科技小院經過試驗比測,將花斑果發(fā)生原因聚焦到了風。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在果園外側架起了高網,在果子上打藥形成保護膜;為減少裂果產生率,還專門補充了氮和鈣元素,過去一棵樹結200個果子,裂果約有二三十個,經過科技小院一番“救治”,現(xiàn)在降至兩三個。
權鐵林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新平縣主要種植冰糖橙,但由于其上市時間比較集中,他們希望引進更多新品種,拉長上市銷售時間,這就成了她的課題?!拔乙撠熡^察4-5個新品種引進后在當地的種植表現(xiàn)、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以及施肥量等。不同品種收獲時節(jié)不同,也能夠為當地種植帶來增收?!?/p>
“去年8月,種植大棚徹底建好之前,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大棚里,噴灌設備、攝像頭和網絡等都是我們自己安裝的?!睓噼F林稱,這和她想象中的研究生生活“大不一樣”,“以前就是往返教學樓之間上課,課外實踐也是短期的,現(xiàn)在每天都要待在山上,一下樓就是成片的柑橘樹,那才是我們上課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眼就能看出柑橘的生長情況,看出生了什么病”。
不過,真正自己種植起了柑橘,權鐵林和同學們發(fā)現(xiàn),所學理論知識、技術能否在實際種植生產中落地尤為重要。“有一天,有人過來提醒我,外面種植較晚的柑橘樹比我們的果樹大了一圈?!彼寡?,后來發(fā)現(xiàn),因為他們對大棚里的果樹“伺候”得過于精細,才導致兩年內不適宜結果。她的相關課題只能暫時擱置,換成了對氮肥施用的研究。
讓她感慨的是,在科技小院里,不僅是跟柑橘樹打交道,在與公司技術人員的交流中,更能學習到知識。“來到這里才知道,原來柑橘樹只比人高一點,原來要學習的產業(yè)相關實踐知識還有很多?!?/p>
除了去年暑假休息了兩周時間,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申小歌幾乎都駐扎在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里。
當地種植規(guī)模比較大的有辣椒、蓮白、黃瓜、蘿卜和蓮藕等,如何提高這些作物經濟效益的同時,在種植過程中減少肥料的使用,成為他們研究的方向?!绊憫獓业吞颊?,減少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值得更進一步地研究?!鄙晷「枵f。
去年年初一次走訪調研時,在田地里勞作的農戶們告訴她,受2022年重慶極端高溫天氣的影響,他們那一季幾乎“顆粒無收”,“農戶們希望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增收”。
“在創(chuàng)新肥料的推廣上,我們就要著重凸顯帶來的經濟效益了。”申小歌說,減少肥料用量也就減少了肥料成本,還能實現(xiàn)增收,這樣的說法更容易被農戶接受,“實際上,我們在創(chuàng)新肥料中添加了新型增效劑,這樣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跨產業(yè)、多主體協(xié)同合作,齊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正在成為全國科技小院的發(fā)展方向。
重慶銅梁蔬菜科技小院還摸索出了一套以產業(yè)化聯(lián)合體為抓手,多主體參與發(fā)展農業(yè)的新模式。在研發(fā)端,由科技小院負責剖析問題,打造蔬菜全產業(yè)鏈綠色生產模式;在銷售端,聯(lián)合政府、高校、農資企業(yè)、電商平臺等多主體,拓寬銷售路徑,提升蔬菜業(yè)主收入。
據介紹,新模式推廣后,僅辣椒一種作物,季每畝增收953元,按照推廣面積一萬畝計算,實現(xiàn)增收953萬元。
“如果說科技小院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墻、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教與學之間的墻,那拼多多則要助力破開科研與市場之間的墻,助力推動農特產的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發(fā)展,完善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鏈。”在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的頒獎典禮上,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表示,“即使這是一項發(fā)展周期長、投資回報慢的系統(tǒng)性工程,我們也會不遺余力地堅定重投農業(yè),堅持長期主義。”
中國農業(yè)大學副校長林萬龍談到,通過科技小院,大學生們在產業(yè)一線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們深刻理解中國的國情、農情,也知道了自己在鄉(xiāng)村振興當中可以真正發(fā)揮的價值,“所以很自然的,他們就會把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選擇與鄉(xiāng)村振興和為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服務作出貢獻連在一起”。
“我們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務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的一個模式。未來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針對小農戶,針對傳統(tǒng)生產技術的更新,還要與現(xiàn)代產業(yè)、現(xiàn)代企業(yè)對接?!绷秩f龍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