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中法要像品美酒香茗一樣欣賞彼此文化
——專訪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魏明德
中新社記者 崔相光 趙文剛
2024年1月27日,中法迎來建交60周年紀念日。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法國由此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2024年,中法已攜手走過一甲子的非凡歷程。60年來,中法民間交流越來越多元、密切。文明互鑒文化交流的視域下,中法建交有何重要意義?近期兩國簽證互惠政策,將對中法人文交流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魏明德(Beno t Vermander)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他希望中法兩國之間越來越多地尊重和欣賞彼此,“需要像品味一杯美酒或一杯上等茶一樣欣賞另一種文化”。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60年前,中國與法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法國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請問中法建交有什么重要意義?
魏明德:1964年,短短45個字(法語40個詞)的《中法建交聯(lián)合公報》,開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蘭西共和國關系正常化,那是全球冷戰(zhàn)格局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中法建交率先打開了西方同新中國相互了解與交流的大門,其意義遠遠超出了雙邊關系的范疇。
從我的研究領域來理解,建交60年來,兩國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之間直接和持續(xù)交流,建立了長期的友誼。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交流影響著兩國公民欣賞彼此文化的方式。中法交流的歷史表明,藝術和文學創(chuàng)造力是由合作伙伴之間不斷的互動所激發(fā)和培育的,他們相互學習并致力于繼續(xù)這樣做。
中新社記者:從率先互設文化中心到互辦文化年,再到開通中西之間第一條民航航線,中法關系始終走在中西關系前列,從文化與文明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一國與國的關系特征?
魏明德:中法之間豐富的文化傳承在今天需要得到運用,以幫助兩國和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如解決氣候危機、化解區(qū)域沖突、尋求和平建設,以及培育人文教育和共同的倫理標準。
中法關系的主要特點是,它不僅是雙邊的,更是世界的,中法文化資源交流也是豐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第十七屆“上海法國周”在上海市中心休閑街雁蕩路舉辦。周東潮 攝
已故的戴高樂將軍曾認為,中國從根本而言是一個文明,一個“非常獨特而深厚的文明”。法國同樣擁有悠久的文明成果。這兩個偉大的文明一直在相互學習,并發(fā)展出一種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和路易十四時期相互的文化迷戀。這個時期見證了兩國之間首次有組織的知識和科學交流(由路易十四派遣的五位“國王數(shù)學家”于1688年抵達北京)。17世紀和18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從中國寄出的信件,幫助法國和歐洲更好地認識中國社會和文化系統(tǒng)的多樣性,激發(fā)了伏爾泰等哲學家的想象力。
清末民初著名翻譯家、學者、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說:“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國人最理解中國和中國文明,因為法國人擁有一種和中國人一樣非凡的精神特質(zhì)?!?/p>
當?shù)貢r間2024年1月16日晚,以“共同向未來”為題的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在巴黎舉辦。圖為法國寶利聲童聲合唱團演唱歌曲。李洋 攝
如果說茶文化代表著內(nèi)斂含蓄的中國韻味,那么酒文化則蘊涵著浪漫優(yōu)雅的法國異域風情。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茶與酒的文化交融,再一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中新社記者:中方自2023年12月1日起對法國短期來華人員實施15天免簽政策,法方宣布中方有在法學習經(jīng)歷的碩士文憑持有者可獲5年簽證。互惠的簽證政策,對兩國民間交往、人文交流會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魏明德:中法簽證互惠的做法有助于兩國民眾之間的交流,這是兩國關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在文化層面尤其如此——兩國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之間的直接而持續(xù)的交流,對于建立長期友誼至關重要。
2014年,《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亞森特·里戈于1702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63歲時著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與中國觀眾見面。侯宇 攝
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交流影響著兩國公民欣賞彼此文化的方式。中法交流的歷史顯示,藝術和文學創(chuàng)造力是由彼此之間不斷互動而觸發(fā)和培養(yǎng)的,這些合作伙伴互相學習并致力于繼續(xù)這樣做。
中新社記者:面對國際環(huán)境新變局,特別是“去全球化”和“冷戰(zhàn)”思維再次甚囂塵上,中法兩國如何以實際行動書寫文明交流互鑒的佳話?
魏明德:中法兩國都在沖突解決與和平建設方面擁有技能,擁有對話和相互尊重的觀念,這些必須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到應用。人們可能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仍然能夠相互尊重。中法兩國擁有豐富而精致的文化,伴隨著一種細微之感: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呈現(xiàn)出如此多樣的色彩,需要彼此欣賞。
未來幾個月,許多活動將在中國和法國舉辦,其中一些活動已經(jīng)開始。例如,“出圈”海外的哈爾濱冰雪節(jié)上,色彩斑斕的巨型冰雕景觀“北京天壇”和“巴黎圣母院”連接在一起,象征兩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兩個中法地標性建筑攜手拉開了“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大幕。
2018年,由天津北方演藝集團引進的法語原版經(jīng)典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天津首演,受到觀眾歡迎。張道正 攝
法國作曲家古諾創(chuàng)作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日前在北京上演。巴黎凡爾賽宮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凡爾賽宮與紫禁城: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此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將舉辦法國藝術家安妮特·梅塞杰的展覽。
同樣,中國主要藝術品也將在法國知名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吉美博物館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品將在多個地區(qū)展出并舉辦文化博覽會(諾曼底已舉辦過一場)。
中新社記者:中法建交60年來,“法式時尚”深受中國年輕人追捧的同時,中式風格的商品也進入法國民眾的生活??煞衽e例說明中國文化對法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
魏明德:事實上,我們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幾年前,法國對中國的“迷戀”更為濃厚,中國對法語著作的翻譯工作則做得更多。而現(xiàn)在,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推進交流。
1996年,來自法國巴黎的時裝代表團在北京飯店展示服裝。錢興強 攝
中國正在努力向更廣泛的法國(以及更普遍的國際)公眾介紹現(xiàn)當代中國學術作品,通過大量的翻譯項目在法國由非常有聲望的出版社出版。以往在作品數(shù)量上,中國的出版機構翻譯的法語作品,比法國出版機構翻譯的中文作品更多,這種由國家主導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這一不平衡。
2018年,在法國巴黎十三區(qū)舉行的春節(jié)彩妝游行上,舞龍表演吸引市民圍觀欣賞。龍劍武 攝
我希望法國公眾能更多地接觸到中國當代藝術、電影或戲劇。如今,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法國相當有名且受到欣賞,但當代作品相對較少。
中新社記者:可否展望下一個60年的中法關系?作為漢學家,在此過程中你將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魏明德:我希望中法兩國之間的關系將越來越多地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賞。你需要像品味一杯美酒或一杯上等茶一樣欣賞另一種文化!
“對話”是國際關系發(fā)展的重要模式,不同文明、文化傳統(tǒng)有著的不同“對話”模式。不同的文化互動方式可以激發(fā)我們真正的跨文化創(chuàng)造力,建立新的人文發(fā)展模式,通過信任“他者”而尋求真理,通過論證的力量尋求真理。
漢學家可以像翻譯家一樣,作為融通中西文明的使者。即使不翻譯文學作品,漢學家也能將一個文明中的概念、思維方式或生活方式“翻譯”到另一個文明?!八摺钡囊暯乔∏【褪菨h學家的社會作用,“他者”的智慧促進了自身的不斷進步,也使人們更加尊重和更好地理解彼此。這需要時間、耐心、技巧和對研究的熱情,還需要溝通的才能,使事物變得簡單易懂,且適合所有人。(完)
受訪者簡介:
魏明德(Beno t Vermander),法國漢學家,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光啟—利瑪竇文明對話研究中心”學術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人類學、比較靈修學。已出版《舞在橋上:跨文化相遇與對話》《全球化與中國》等二十余部著作,發(fā)表《從文明基因到當代詮釋》《比較經(jīng)典與漢學的對話性》等200多篇學術論文。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被評為“中法關系五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五十名法國人”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