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圓 臺州人“有名堂”
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又稱“冬節(jié)”“亞歲”,俗語有云“冬至大如年”。臺州人過冬至,大有名堂。
臺州人過“四時八節(jié)”,過節(jié)又叫“做月節(jié)”,比如“做清明”“做七月半”等。每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都離不開美食,比如元宵吃糟羹,清明吃青團,端午吃烏飯麻糍……冬至也是“時年八節(jié)”之一,臺州人“做冬至”,自然也離不開特色美食的加持。
臺州人“做冬至”,各地風俗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特別講究“儀式感”,必須在冬至日這一天,一家人整整齊齊,吃團圓飯;有的地方在冬至日的“前三后四”,七天之內(nèi)任意一天都可以;有的地方則更有彈性,只要在除夕之前選一天“做冬至”,都作數(shù)。
無論選擇哪一天,臺州人“做冬至”的餐桌上,冬至圓都是絕對的主角。而在不同縣(市、區(qū)),冬至圓的吃法略有差異,又有許多共通之處。
在臺州椒江、黃巖、路橋、臨海等地,冬至圓有另一個名字,叫“擂圓”。
做擂圓,糯米粉、黃豆粉和紅糖是必不可少的三種食材。黃豆炒熟磨成黃豆粉,加入紅糖,還可根據(jù)喜好加入芝麻、桂花拌勻;糯米粉里加入溫水,一邊加水一邊揉粉;等面團揉得光亮細滑,揪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實心圓,再稍稍壓扁一些;揉好的糯米圓子用沸水煮熟,撈出放到拌好的紅糖黃豆粉里滾拌一圈,使圓子均勻地沾滿粉末。這一滾拌的動作,在臺州方言中就叫“擂”,這便是“擂圓”名稱的由來。
吃擂圓就得吃剛出鍋的,趁著白嫩嫩的糯米圓子還熱乎著,快速在盛放紅糖黃豆粉的盤子里一“擂”,黃豆粉的清香直往鼻腔里鉆,咬上一口,糯米的口感軟糯細膩,紅糖的甜味在嘴里彌漫開來,每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
除了甜口的擂圓,臺州人還喜歡吃咸香的咸圓。咸圓也是糯米粉做的,里面包著炒好的餡料,葷素搭配,可蒸可煮。滾燙的咸圓,咬開表皮,咸香撲鼻,餡料還帶著一點汁水,別有一番滋味。
在臺州溫嶺,冬至圓有好幾種規(guī)格。比如,松門等地吃的咸圓,大如鴨蛋,頂端還有一個小尖角,也有人叫它“尖嘴湯圓”。做時需要先炒餡,將冬筍、香菇、蘿卜、豆腐干、蝦皮等切成細丁,配上新鮮的五花肉炒制。有經(jīng)驗的主婦往往不會把餡炒得太熟,因為還要再蒸,要保證餡料爽口。炒餡包入糯米粉圓,收口時捏出一個小尖角,再放入蒸籠蒸熟。而石塘等地有一種實心的冬至圓,個頭小巧,用水焯熟之后再倒入油鍋爆炒,等到糯米圓煎得微黃,倒入蝦干、雞蛋絲、肉絲、茭白絲、黃豆芽等,加入適量的料酒、鹽等調味,做成炒咸圓。炒的時候,火要猛,油要足。不然,糯米圓容易粘連在一起。糯米圓外表焦黃硬脆,但內(nèi)里是軟糯的,和配菜一起送入口中,鮮香無比。
臺州玉環(huán)有一種冬至圓,外表呈淡淡的黃色。這是因為這種圓的外皮,由番薯煮熟后壓成泥混合生粉制成,是一種番薯粉圓。揉捏好的番薯粉圓,用大拇指按壓出一個凹槽,然后把餡料填進去。餡料通常有白蘿卜、香菇、豆腐、芹菜、豬肉等,一些海邊人家還會在餡里加入幾種曬干的海味,比如鰻魚鲞等。填好餡料,收口,上鍋蒸,不一會兒就香氣撲鼻。蒸熟的番薯粉圓,外皮黃燦燦、晶瑩剔透,一口咬下去,餡料口感豐富、香氣四溢,各種好滋味都融于口中。
臺州天臺的冬至圓有兩種,甜的做成團,煮熟后粘黃豆粉和芝麻;咸的做成包子狀,里面有餡,通常蒸熟吃。除了冬至圓,餃餅筒也會在冬至這天,被端上天臺人的餐桌。
臺州三門的冬至圓也有甜咸之分。甜圓是實心的,外表滾上紅糖粉和芝麻;咸吃就是炒糯米圓,有的家庭會加入彈涂魚干、鯔魚肉等海產(chǎn)品。三門人“做冬至”的飯桌上,往往還有麥焦和豆面,美味又頂飽。
在臺州仙居和溫嶺,除了吃圓,為了祭拜祖先、追思先人,冬至還有“做八碗”的習俗。傳統(tǒng)的八碗包含豬肉、筍干、豆芽、豆腐、芋頭等家常菜,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魚、蝦、蟹等大菜、硬菜應有盡有,豐盛之至。
冬至日,團圓日,記得早點回家,吃一碗熱騰騰的冬至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