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匠心鑄造“多彩琉璃”
“葉片有張力,用模具可能就不太好,需一段段捏制,一筆筆刻畫”“這四條龍的造型和表現(xiàn)手法都不一樣,包括它的龍鱗排序、走向,需仔細觀察”“茄皮紫、孔雀藍最難燒制,每一道工序都需嚴格控制溫度、時間和氣氛,以保證釉面的質(zhì)量和顏色”……
龍年觀龍,在山西晉中介休市,95后非遺傳承人劉文婷將存放在大英博物館的龍紋琉璃磚等比例還原。
“這是來自我們山西的龍,上下四條龍在蓮花和牡丹中狂舞,姿態(tài)奔放有力、身形變化自如,氣勢非凡!”
劉文婷是家族中琉璃燒制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從小到大,都與泥巴為伴:“北京、南京……走過國內(nèi)的好多地方,但還是最喜歡咱們山西的琉璃制品,塑造手法粗獷灑脫、‘張牙舞爪’,遠超自己的想象!”
地上文物看山西,2.8萬余處古建筑像散落的珍珠,點綴著表里山河;而色澤艷麗的琉璃脊、琉璃瓦、琉璃璧不僅使古代建筑光彩奪目,更讓傳統(tǒng)文化熠熠生輝。
“眉頭緊皺,雙眼瞪圓,仿佛‘社恐’營業(yè)?!痹缭?022年,介休博物館的明代黃琉璃脊獸因表情呆萌,受到游客的喜愛和追捧。在介休,琉璃燒造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唐貞元十一年(796年)的《洪山法興寺碑》就曾記載“西至琉璃寺”,市內(nèi)更是保存了大量完好的琉璃建筑和琉璃構件。
從介休城區(qū)出發(fā),行至石屯村與洪山鎮(zhèn)的交叉口,遠遠可見幾件大型琉璃制品沿路擺放。這是劉文婷的父親劉開寶創(chuàng)辦的設計制作基地,步入廠房,墻上掛滿了有關琉璃知識的畫板,四周陳列著父女二人制作的琉璃制品,大到影壁寶塔、小到五脊六獸,花樣齊全,品種多樣。
劉開寶介紹,當年,他的曾祖父劉澤長世襲傳承古法燒制琉璃技藝,隨后把技藝傳給了祖父、父親、叔父,到他這里已傳承了四代。
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中畢業(yè)的劉開寶想回村做琉璃,但介休琉璃窯火已不復往日,家里人不支持他再從事這個行業(yè),他只好一邊燒耐火磚,一邊兼做琉璃。1994年,他在自家建起了“開寶琉璃瓦廠”,鉆研古法琉璃燒制技藝。2009年,他注冊成立公司,展開了對介休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保護研發(fā)等一系列工作。
“做琉璃,必須要原料干凈、水源干凈,就像必須要有一顆純凈的心才能做出精品一樣?!眲㈤_寶說:“父親對琉璃藝術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熱愛,使得我從小便愛上了這門技術,對待琉璃,剛開始是作為一種營生,現(xiàn)在,個人的情懷早已經(jīng)滲透到琉璃文化中了?!?/p>
在介休三賢廣場,矗立著《四獅抬瓶》彩色琉璃雕塑,整座琉璃雕塑高6.6米,連基座總高近10米,光滑剔透、靈動飽滿,寓意“事事太平、時時太平、四時太平、世世太平”。它正是出自劉開寶之手。
劉開寶回憶,確定造型立意后他面臨兩個大難題:“一是整體要求從底基座到頂上九米九,重達百噸;二是釉料中要有孔雀藍才出彩,已失傳多年,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購置研磨機、烤爐等小型實驗設備,進行試驗,無數(shù)次反復中終于燒制出與孔雀藍相近的顏色。劉開寶還找來陶瓷專家一起攻關、總結經(jīng)驗,不斷試錯。
“原來,孔雀藍釉的燒結溫度要比一般色釉溫度高、時間長,在釉燒過程中只容許有十余度的溫差,溫度高了,泛綠;溫度低了,泛黑,有時為了達到某種釉質(zhì)效果,需要釉燒2到3次?!眲㈤_寶研發(fā)恢復了介休孔雀藍琉璃釉燒制技藝,讓失傳多年的工藝再次面世。
千年古技,百年傳承,琉璃技藝在不斷創(chuàng)新,然而不變的是一代代傳承人根植在血脈里的熱愛。有了父親扎實的工藝基礎,張文婷就可將琉璃的瑰麗在手中變幻。
“在我眼里就是一個筆架,但是在她心里就是一幅‘千里江山圖’?!?/p>
造型山脈綿綿,氣韻大成;色調(diào)藍綠盡染,色澤奪目。劉文婷認為,要想實現(xiàn)琉璃的發(fā)展,必須擁抱現(xiàn)代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跳出視琉璃為建筑材料的思維,傳承琉璃文化。
“非遺傳承必須用兩條腿走路:保護傳承是‘第一條腿’,創(chuàng)新運用是‘第二條腿’。”介休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宋林偉介紹,當?shù)毓膭盍鹆Мa(chǎn)業(yè)市場化,依托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和琉璃藝術品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研發(fā),實現(xiàn)古代技藝和現(xiàn)代設計融合,將琉璃從單一應用逐步向家居設計、桌面擺(掛)件、藝術品觀賞等領域擴展,更貼近現(xiàn)代生活。
新建工作室,開辦琉璃燒制技藝傳習班、琉璃燒制技藝特色班,開展琉璃燒制技藝研學活動的接待等;與介休市職業(yè)中學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聯(lián)合開設琉璃社團,劉文婷作為主講人,將琉璃燒制技藝帶入課堂;跟隨熱點時事重修“網(wǎng)紅”琉璃,如山西琉璃鴟吻、琉璃案頭獅、龍紋琉璃等,琉璃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