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防曬產品的真相拿出來“曬曬”
防曬衣、防曬傘、防曬帽、防曬口罩、遮陽鏡……這些抵御紫外線的“防曬利器”能將人們“武裝”得嚴嚴實實。但最近,有不少網(wǎng)友爆料,原本價格僅為百元上下的防曬服,有國產品牌將單件價格拉到了近1500元。動輒上千元,走起黑科技風、商務風的“天價”防曬衣,防曬效果真的有商家宣傳的那么厲害嗎?(見7月26日《武漢晚報》)
對于“天價”防曬衣的質疑,不是新鮮事。有業(yè)內人士介紹,一些商家為迎合消費者愛美的心理,會打出“曬不黑”“暴曬不黑”等宣傳語。實際上,防曬產品主要是為防曬傷,而非防曬黑。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除非在太陽底下長時間工作、活動,否則曬傷的概率并不高。此前,有多位博主對相關產品進行過防曬性能測評,結果顯示,各品牌防曬力度都差不多。在投訴平臺,還有不少消費者投訴一些產品“防曬效果差”等。
對于諸多防曬用品宣稱采用了“黑科技”“高科技”,人們同樣將信將疑。比如,不少品牌在其防曬衣的產品詳情頁中,均宣稱采用了納米防曬纖維、冷凝鈦、暮光防曬技術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曬面料。甚至有商家宣稱,其防曬服的面料中含有玻尿酸、木糖醇等成分,“防曬更潤膚”,穿在身上可以將體感溫度降低。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款產品是否真正采用了某種高科技技術、專利技術,并不好辨別,往往只能是商家說什么是什么。
基于此,不少防曬用品被貼上了“智商稅”的標簽,但這并不影響一些消費者的防曬需求。隨著“黑科技”越來越多,防曬產品價格越來越高,很多年輕女性的“防曬焦慮”越來越盛,也時常被諸如“怎樣才能買到一件好的防曬服”“黑科技真的像商家描述的那么神奇嗎”“物理防曬都是同一個效果,有必要買那么貴的產品嗎”等問題所困擾。
從這個角度上說,相關部門不防督促各路廠商把防曬產品的真相和成本拿出來“曬曬”。一者,應廣泛普及防曬產品的相關常識。比如根據(jù)國家標準,紫外線防護系數(shù)UPF大于40,且紫外線透過率小于5%,才可稱為“防紫外線產品”;二者,應對防曬產品的質量進行常態(tài)監(jiān)督檢查,看看相關產品宣傳是否存在夸大、虛假成分,及時公之于眾。三者,對防曬產品到底有無“黑科技”“高科技”,這些科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應進行科學權威的解讀。公開透明的努力不僅能夠紓解人們的“防曬焦慮”,而且能夠讓人們買得放心、用得開心,這對商家來說也是好事。
當然,商家也需意識到,消費者對防曬產品的需求提升打開了防曬市場,但總是抱著割韭菜的思路去營銷,恐怕早晚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何勇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