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歷史華彩,他重建“失傳”印染工藝
“葡萄紫”“鸚哥綠”“橘皮紅”“佛頭青”……這些色彩蘊含著中國人的獨特審美和歷史文化沉淀。為讓這些華彩再現,有一位年輕人正努力把“失傳”的傳統(tǒng)染色技藝找回來。
他叫劉劍,從初中開始,就沉迷于懸疑推理小說,夢想成為一名偵探。而在現實中,他則成為了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專門從事紡織品科研工作的一名考古“偵探”。
紡織品考古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貢獻,其成果有利于提升中國考古學的國際話語權。
劉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染料科技考古與科學重建傳統(tǒng)的色彩。作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他完成上千件紡織品文物的染料檢測,正在揭開古代紡織品經典染色的奧秘。
劉劍和同事們借鑒考古學中的三重證據法,并結合現代分析技術和儀器,復原了一套“乾隆色譜”。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色名,如魚紅、砂綠、杏黃、青蓮紫、玉色等背后一一對應的就是這個色譜上的顏色?!眲υ凇肚嗄暾f》節(jié)目錄制現場展示了“乾隆色譜”色卡。
劉劍說,在清乾隆年代,尚未出現做服裝用的化學染料,那時宮里衣服上的色彩全部來自天然染料。天然染料往往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部位提取,也可以取自昆蟲和骨螺體內的有機色素。由于天然染料中色素的種類和含量會隨著動植物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因此獲得的織物色彩不易控制。
使用天然染料,既是挑戰(zhàn),也是魅力所在?!半S著技術和潮流的發(fā)展,我們研究出的‘乾隆色譜’會有更多的應用空間。” 劉劍認為,探索絲綢起源、發(fā)現歷代染料品種、研究考古紡織品,不僅可揭示中國悠久的紡織技術和藝術史,還將啟迪當代生態(tài)紡織的創(chuàng)新能力。
“張騫開辟的絲綢之路串聯(lián)起東西方文明,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染料所蘊含的豐富價值不言而喻?!眲φf,研究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給他帶來莫大的成就感。而讓他最為得意的是唐代五彩夾纈重建。
夾纈是一種冷僻的、通過雕花木版進行防染的印染工藝,其工藝過程復雜,但所制產品非常精美,居于古代印染技藝之首。令人惋惜的是,目前僅有藍白夾纈在浙江省南部地區(qū)有少量傳承,而五彩夾纈在清末就已經失傳了。
十余年前,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跟劉劍提起一件事,日本的染色專家復制了五彩夾纈。
“我當時就想,自己作為一名古代染料和傳統(tǒng)染色的科研人員,應該有責任復制出唐代的印染工藝。”劉劍說。
復制五彩夾纈的過程并不順利。但他心里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要成功實現五彩夾纈工藝的復制。后來劉劍和團隊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查閱,在一篇古籍中找到了靈感。
2019年,趙豐館長提起過的那位日本染料專家在北京的一場研討會上宣稱,除了他自己,尚沒有其他人能夠復原五彩夾纈。
“我當時激動得站了起來,并展示了自己的五彩夾纈復原作品,得到了全場的掌聲?!眲φf。
經過近20年在染料科技考古與傳統(tǒng)染色工藝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我國在這一領域有了較大的突破?!白鳛槲奈锟蒲泄ぷ髡撸屩袊鴤鹘y(tǒng)的紡織技藝走向世界是我們的責任、使命。”說起中國科技考古與傳統(tǒng)染色工藝研究的發(fā)展成就,劉劍滿臉的自豪。
肖聰聰 張桂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