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言地理看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作者:游汝杰(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上海地方方言調查研究”負責人、復旦大學教授)
廣袤大地,錦繡山河。當代中國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他們使用一百多種語言。這些語言分屬五大語系,即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和印歐語系。各大語系在地理上所占的面積,以漢藏語系最大,阿爾泰語系次之,其余三個語系所占面積皆甚小。就單種語言來說,以漢語及其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地理分布最為遼闊,遍布全國各地。
漢語方言的形成和地理分布
漢語及其方言具有悠久的歷史。先秦經典《禮記·王制》中說:“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彼^“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究竟是指不同民族的語言不同,還是方言不同?難以判定。這一段話是對中國語言地理差異的最早記載。這些不同的語言或方言,可以統(tǒng)稱為華夏語言。華夏語言伴隨著華夏民族的融合,在北方混化成漢語,所謂“雅言”就是它的標準語,《詩經》就是用“雅言”記錄的。漢語和中華民族及其文化一樣,都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北方的漢語隨著歷代北方漢人的南遷,又與南方各地的土著居民語言融合,以北方古漢語為主體,形成后世各種南方方言。漢語南方各大方言中吳語、湘語、粵語、贛語、平話的直接源頭應是古代北方漢語,是直接從古漢語分化的。閩語和徽語則是從吳語分化的,客方言是從贛語分化的,可以說是次生的。
上述各大方言除了徽語形成的歷史尚不明確以外,其他方言都是在南宋之前就形成了,至此南方各方言的宏觀地理格局已基本奠定。元明之后方言地理只是發(fā)生若干局部或微觀的演變。
漢語是世界上方言最為復雜的語言之一。關于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分類和分區(qū),主要有三種不同意見:七區(qū)說,即官話、吳語、湘語、閩語、粵語、贛語、客家話;十區(qū)說,即官話、晉語、徽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湘語、贛語、平話;三區(qū)說,即北部方言(官話)、中部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南部方言(閩語、粵語、客家話)。
本文采用十區(qū)說。各種漢語方言以北方和西南地區(qū)的官話使用人口最多,漢語方言的種類則以中國東南部最為復雜,徽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湘語、贛語都集中在東南部。
移民方式與方言地理分布類型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類型,是古代漢族人民移民方式不同造成的。歷史上五種不同的移民方式,造成五種不同的現(xiàn)代方言地理類型。
占據(jù)式移民和內部一致的大面積方言區(qū)。本來使用同一種方言的居民大規(guī)模地移居地廣人稀的新地,有可能造成方言大面積一致性。北方方言區(qū)地域遼闊,內部相當一致,各地居民可以互相通話,其根本原因要從移民史實中尋找。自漢代以來北方方言的地域大致限于長城以南長江以北,六朝之后北方方言大規(guī)模越過長江。在長城以北和西南地區(qū),則是一直到明清時代,北方方言才隨著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遍布了東北的大片土地和云貴各地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覆蓋大半個中國。
墨漬式移民和方言的蛙跳型傳布方式。移民如果不是遍布成片的廣大地區(qū),而是先后選擇若干不相連屬的地點定居下來,然后逐漸向周邊移居,好像滴在白紙上的墨水慢慢浸潤開來。他們的方言也因此各自向四周擴散。不過從整體來看,他們沒有連成一片,而被別的語言或方言分隔開來。移民方言的傳布好像青蛙跳著前進。官話在廣西、貴州、云南的傳布即是蛙跳型的,在城鎮(zhèn)和某些農村地區(qū)通行的官話,常常被平話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隔離開來。
蔓延式移民和漸變型方言。方言相同的居民本來聚居在一個地區(qū),后來逐漸從中心地帶向四周較荒僻的地方蔓延滲透,久而久之,離中心地帶越遠的地方,方言的變異就越大。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移民越走越遠,與中心地帶方言的接觸也就越來越少,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很自然的;二是移民方言和土著方言難免接觸和交融;三是這個方言區(qū)的兩頭難免受鄰區(qū)方言的影響。就整個方言區(qū)來看,方言在地理上是漸變的。例如:今天的吳語區(qū)最初從蘇州、無錫和紹興、諸暨一帶,向整個蘇南和浙北蔓延,進而傳布至浙南,最后擴展到浙西南。吳語也因此逐漸變化,并融合當?shù)卣Z言,以至今天南北吳語不能通話。
板塊轉移式移民和相似型方言。移民離開祖輩生息的家園,大規(guī)模遷移到與原居地不相連屬的大片土地,他們的方言至今仍與原居地的方言基本相似。這種板塊轉移式的移民運動,一般來說歷史不會太長。例如閩南人向外移居,使閩語傳播到臺灣、海南島、廣東南部沿海和東南亞,形成閩語的新板塊。除海南省的瓊文話外,各板塊的閩語皆與今天的閩南話很相似。
閉鎖型移民社會和孤島型方言。移民到達新地之后,聚居在一個較小的地域內,自成社區(qū),與周邊的本地人很少接觸交流,那么這些移民的方言就有可能長久保留原有的面貌或某些特征。與周圍大片本地方言相比,這種外來的方言就像大海中的孤島,即“方言島”。因閉鎖型移民社會造成的方言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島內外方言分屬兩大類或差別較大,不易相互交融。例如閩語包圍中的官話方言島——福建南平話;吳語包圍中的閩語方言島——浙江余姚觀城衛(wèi)里話;西南官話包圍中的湘語方言島——四川中江、金堂、簡陽、樂至四縣交界的老湖廣話。
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
方言地理不僅是地理現(xiàn)象,也是一種人文現(xiàn)象,因此研究方言地理必須聯(lián)系它的文化背景。漢語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跟中國文化的固有特點關系很大。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關系密切,特別是人口地理、歷史政區(qū)地理、地方戲曲地理、交通地理、民俗地理、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在這里,我們主要談談方言地理與歷史政區(qū)地理、地方戲曲地理和交通地理的關系。
秦代開始建立的郡縣制度兩千多年來一直穩(wěn)定發(fā)展,對漢語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影響極大。研究漢語方言地理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舊府州轄境內的方言內部有很大的一致性。這樣的例子在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如浙江的溫州府、江蘇的徐州府、上海的松江府,其方言的內部一致性都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從中國文化的特點來考察,這種現(xiàn)象是很容易理解的。
一方面,自古以來中國的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歷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承平時代百姓安居樂業(yè),廝守田廬,鄉(xiāng)土和宗族及地域觀念很強,除非有戰(zhàn)禍和天災的威脅,都視背井離鄉(xiāng)為畏途。是故方言世代傳承,不易變更。這樣的文化背景使歷史行政區(qū)劃與漢語方言區(qū)劃,尤其是次方言區(qū)劃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國自秦代開始實行郡縣制度,即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歷史之悠久、區(qū)劃之嚴密、管理之有效,為世所罕見。舊府(或州)是若干縣的有機組合體,府治即一府的文化中心,也是本府權威方言之所在。在農業(yè)經濟社會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大都不超出本府之外。上述兩方面的文化背景自然使得一府之內的方言趨于一致,因此歷史行政地理還可以作為構擬古代漢語方言區(qū)劃的重要線索。此外,在給現(xiàn)代漢語方言分區(qū)的時候,也可以把歷史行政地理列為重要的參考項,在府境長期穩(wěn)定的地區(qū)尤其應該如此。例如南宋時代福建的福州相當于今閩語閩東片,興化軍相當于莆田片,泉州和漳州相當于閩南片。
漢語方言地理格局是宋代奠定的,宋代的行政區(qū)劃和現(xiàn)代方言區(qū)劃,事實上有不少重合之處。例如,現(xiàn)代廣東省方言基本分為三大區(qū),即以廣州為中心的粵語,以梅州為中心的客家話和以汕頭為中心的潮州話(閩南話的一種)。其中粵語和客家話分界線的北段和南段跟宋代的行政區(qū)界線完全吻合,北段即廣州府跟英德府和連州的界線,南段即廣州府跟惠州的界線。
中國的地方戲曲,包括曲藝,約有400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千計。比較著名的流行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粵劇、豫劇、秦腔、川劇、評劇等50多種,又以京劇流行地域最廣,幾乎遍及全國。
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任何一種戲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域,采用當?shù)氐姆窖?,改造當?shù)氐拿耖g歌舞而成。換句話說,任何劇種在其雛形階段都是地方戲,其中少數(shù)后來流行于全國,而大部分仍然以地方戲的形式存在。區(qū)別這些地方戲的最顯著特征是方言而不是聲腔,因為有的地方戲可以兼容幾種聲腔,如川劇就包含了昆、高、梆、黃四種聲腔,再加上四川民間小調。長期以來藏戲在青海始終流行不起來,就是因為所使用的方言與青海藏族的安多方言不同。安多方言沒有聲調,這在中國各種方言中是很特殊的。20世紀40年代以后使用安多方言的安多藏戲出現(xiàn)以后,不過幾十年,就已普遍流行于青海地區(qū)。地方戲曲是用方言演唱的,雖然它也吸收書面語成分和某些別地的方言成分,但是它畢竟是以某一地的方言為基礎的,聽眾一般只限于該方言地區(qū)或跟該地方言相近的地區(qū)。如果當?shù)赜^眾聽不懂唱詞和說白,那么這種戲曲在該地自然是沒有多大生命力的,所以戲曲的流行范圍和方言地理有密切的關系。
方言地理與交通地理關系也很密切。古代交通,河流占重要地位。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河流有行船之便;二是山地丘陵地帶的河流雖然沒有航運之利,但是河谷平地卻自然成為交通的孔道,移民往往是溯河而上或沿河而下。河流的沿岸往往是可以墾殖的山谷平地,所以一條河流的流域也常常成為一個經濟區(qū)。在同一個經濟區(qū),方言自然容易接近,并且往往能夠維持相對的獨立性。在每一個這樣的流域或經濟區(qū)自然會形成一兩個中心城市,所以古代的縣城也大多是沿河谷而設置的。方言片境界線與河流流域大致重合,這樣的方言區(qū)以福建省和浙江省最為典型。例如在浙江太湖流域相當于吳語太湖片,甬江水系流域相當于太湖片的甬江小片。曹娥江水系和錢塘江下游流域相當于太湖片的臨紹小片,苕溪流域相當于太湖片的苕溪小片。楠溪、甌江(下游)、飛云江和驁江流域相當于甌江片,椒江水系流域相當于臺州片。
山川形勢對于方言地理影響如何,其背后的決定因素是“交通條件”。交通便利的地區(qū),方言容易保持一致。交通系統(tǒng)不同的兩個地區(qū)的方言往往歧異,例如吳語太湖片是平原水網地帶,便于舟楫交通,所以方言內部很一致,自古以來同屬一個方言片。浙江多獨流入海的河流,河谷平地有利交通,所以每個流域或幾個流域即自成一個方言片。
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最重要的標準是“山川形便”原則,通常會選擇山嶺作為縣與縣之間、府與府之間、省與省之間的界線。因此大的山脈兩側常常分屬不同行政區(qū)域,或者說江河的分水嶺往往是省、府、州的分界線。例如浙江寧波府和紹興府的界線是大明山;臺州府和金華府的分界線是大盤山。這也就間接阻礙了山脈兩側的人們來往。所以方言地理、行政地理與自然地理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山脈、河流與行政區(qū)劃界線重合時,對方言區(qū)劃的影響力會極大增強。浙江各方言片皆如此。例如甌江北岸的永嘉縣講永嘉話,南岸的溫州市講市區(qū)話。
方言區(qū)劃的形成是人口地理、行政地理和自然地理合力作用的結果。影響漢語方言地理的外在因素,以人口地理最為重要,行政地理次之,自然地理再次之。
地名的區(qū)域文化特征
地名是一類特殊的詞匯,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給地理實體、行政區(qū)域或居民點所起的專有名稱。地名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文化歷史和地理環(huán)境的內涵。
地名用字,尤其是地名的通名部分的用字,往往因地區(qū)不同而不同,一個地區(qū)的地名用字常常自有特點。例如浙江和福建普遍用“溪”字稱較大的河流,如浙江的苕溪、松陰溪,福建的建溪、崇溪等;也用“浦”字稱河流,如黃浦江,原稱“黃歇浦”,后改名“黃浦江”?!捌帧焙汀敖蓖x,這個地名的構造是疊床架屋。江南一帶常用“港”稱較小的河流,如蘇南的張家港、上海的攔路港,錢塘江上游稱為常山港。
長江下游的太湖平原是全國聞名的水稻高產穩(wěn)產地區(qū),幾千年來人們?yōu)榱舜_保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長,興修了大量的堤、堰、塘、埭、閘等水利設施。堤和閘的含義全國一致。堰是可以溢流的擋水堤壩;埭是堵水的土壩。因為這些水利工程是當?shù)亟洕畹拿},所以也就自然成了當?shù)卦S多地名的通名。在比例尺為一百五十萬分之一的太湖流域地圖上可以找到四十幾個這一類的地名,其中以埭為通名的地名有黃埭、埭溪、鐘埭、徐賢埭等。由此可以看出當?shù)厮镒魑镌耘嗟陌l(fā)達。
壯語地名用字中最常見的是“那”字,“那”在壯語中是“水田”的意思。在現(xiàn)代地圖上,這些含“那”字地名多至成千上萬,例如那樂沖、那魯、那洲、那龍等,散布于我國西南地區(qū)和東南亞。這些地名90%以上集中在北緯21度至24度之間,并且大多處于河谷平地,適宜稻作。古代壯族居民習慣將“那”(水田)用于地名,說明稻作在古代壯族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那”字地名的分布也顯示古代人工栽培的水稻在華南和東南亞的地理分布,這些地名的歷史也為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供了間接證據(jù),而這些地名的繁復表明古代壯人稻作文明的發(fā)達。
地名與交通路線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因此古代的交通制度也常常在后世的地名上留下印記。在秦漢時期完善起來的驛傳制度在我國歷史上長期實施,在古代驛路上,每隔一定距離就要設置郵、亭、驛、置、傳舍等設施,以供來往人員休息、馬匹更換之用。這些驛站的地名可以為追尋古代交通路線提供重要線索。
元代的驛傳制度稱為“站赤”,“站赤”是蒙古語的譯音,明清以后簡稱為站,現(xiàn)代的車站之“站”即源于此。站赤的組織規(guī)模很大,能供歐亞兩大洲交通。今天地名中以“站”為通名的以在黑龍江省最為典型。由璦琿(清代黑龍江城)往西到嫩江縣有二站、三站,由嫩江往北到漠河更有二十幾個此類地名。
漢語方言表面上看起來紛繁歧出,細究起來卻有相同的源流,這就是古代北方的漢語,所謂“雅言”。語音上聽起來差別大,但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語素”是基本一致的。古代漢語從北方跟著移民擴散到南方各地,同時吸收本土語言成分,形成不同的漢語方言。漢語及其方言的主體是共同的,但構成成分是多元的,它與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一樣,都有鮮明的“多元一體”特征。
語言和文化共生。由古暨今,廣袤錦繡的中華大地養(yǎng)育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也孕育了燦爛多姿的中華文化及其語言。每一個中國人都在日常生活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其他語言和方言,共奏豐富多彩的中華樂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展提速 助力廣州制造業(yè)轉型升級走向高端
- 交卷! 國企改革三年“大考”收官
- 重慶渝北:讓“臨空”展翅“迎風起飛”
- 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展提速 助力廣州制造業(yè)轉型升級走向高端
-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中國首部字典收錄多少字?走進漯河看“字圣”如何說文解字
- 國家創(chuàng)新調查顯示:我國穩(wěn)居世界第二大研發(fā)投入國
- 京津冀定制快巴:2月20日起,乘客務必攜帶身份證刷臉實名乘車
- 我國今年將發(fā)射兩顆風云氣象衛(wèi)星
- 塑造反派人物不能模糊是非觀
- 今年我國將創(chuàng)建1000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