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隔”為“融”,用好本土紅色教育資源
【一線探索】
作者:儲強勝、鐘麗清(分別系珠海市教育研究院語文教研員,珠海市第十六中學高級教師)
珠海是一座英雄城,蘇兆征、楊匏安、林偉民等革命英雄,為這片熱土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將豐富的地域革命文化資源化為語文學習的載體,濡養(yǎng)當代中學生的心靈?我們做了一系列探索。
中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與革命時代相去甚遠,時空隔閡成為深入了解英雄事跡的阻礙,對革命英雄的了解浮于表面,對革命文化的了解容易停留于書本。為此,我們用好本地紅色資源,如讓學生實地參觀革命英雄陳列館,搜集與珠海革命英雄有關的史料,了解中國近代史、中國早期工人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與珠海革命英雄的聯(lián)系,在歷史語境中還原近代史的真實面貌。
如何激發(fā)學生對珠海革命英雄的探究熱情?我們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為中學生寫一本珠海革命英雄傳記。學生在革命英雄陳列館也看到過那些客觀而真實的傳記,它們很難吸引喜歡生動活潑文風的中學生;學生信心滿滿去采訪工作人員、游客及當?shù)卮迕?,卻發(fā)覺對革命英雄了解的人實在不多。寫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革命英雄傳記,需綜合運用語文、歷史、美術、信息等跨學科知識,經(jīng)歷寫傳記、尋史料、畫英雄、編傳記等活動,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燃起了學生的熱情。
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立足語文學科本位,挖掘革命文化的文本價值和育人價值,應使學生深度理解革命英雄的歷史選擇。為深度了解傳記文體,引導學生學習《鄧稼先》《太空一日》等傳記課文及閱讀課外名人傳記,學生發(fā)覺傳記的目的之一就是展現(xiàn)人物如何應對挑戰(zhàn)及傳主的精神成長過程,具有文學性、真實性和邏輯性。如回溯中國工人運動先驅蘇兆征的一生,學生發(fā)現(xiàn)他經(jīng)歷了家境困窘被迫當海員、受壓迫而抗爭、罷工遭遇威脅、積勞成疾等人生挑戰(zhàn),但每一次挑戰(zhàn)他都沒有退縮,為追尋救國救民道路而奮斗終身,彌留之際仍號召“大家同心協(xié)力,達到革命的最后成功!”學生說,生于斯,長于斯,珠海有這樣的革命英雄,我們應讓革命英雄的精神在血液里永遠流淌,堅定信念,立志遠行!
僅靠教師來傳播革命文化,力量有限。我們也在思考,不如將被動接受的同學們轉化為主動傳播者。學生走出校園,參觀采訪,有意識地創(chuàng)作修改,并將最終的傳記成果向所有同學宣傳展示。生逢其時,肩負重任,為傳承革命精神,他們登上珠海博物館的演講臺,向珠澳兩地的同學們宣講珠海愛國名人故事并贈送傳記集,讓革命文化蘊藏于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靈魂深處,成為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5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