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玉振:孔子的音樂人生
作者:車鳳
古代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彼時人們對音樂的重視程度遠超今人的想象。孔子自己就是一位偉大的音樂人。他把音樂作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一教給三千弟子,《論語》中記載他探討音樂方面的言論和實踐有近30處,其中包括他自身彈琴詠歌的行為、對音樂功能及音樂教育的探討,以及對不同音樂的評價等。
《樂記》提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币魳罚揪褪侨耸惆l(fā)快樂心情的一種表達。由于語言的有限性,有時快樂之情在語言表達不出來時便嗟嘆之,嗟嘆不足時便詠歌之,詠歌不足時又會舞之蹈之。所以人們才說,語言到達不了的地方,音樂可以。
商周時期起,朝廷就有專門負責音樂的官員“樂正”,樂正立四教,用詩、書、禮、樂塑造士人。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時至孔子,他認為人的教化主要需通過禮樂來實現(xiàn),因此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的功能,今天似乎更多在于娛樂。事實上,在古人心中,音樂是用來升華人性的。樂教既是成人之始,也是大成之終。
孔子是懂音樂的,這種懂得首先來自于他自身的生命體驗?!墩撜Z·述而》中有一則廣為人知的內(nèi)容——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講的是孔子35歲時旅居齊國的經(jīng)歷。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權臣架空魯君,魯君出奔齊國,一向不滿權臣作為的孔子也離魯去齊。而相傳韶樂是舜帝所作,音樂旋律優(yōu)美,音樂內(nèi)涵深刻,以至于讓客居他鄉(xiāng)的孔子長久沉浸其中,忘記了美食之樂,并感慨地說,“真是沒有想到音樂竟有如此的魅力和魔力”。音樂展現(xiàn)的美善境界,令孔子忘記了世間滋味。
孔子熱愛音樂,不只是在欣賞層面,更孜孜以求,把音樂變成自己熔鑄身心的本領?!墩撜Z·述而》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和別人一道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一定請他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著他唱。其中體現(xiàn)的不僅是夫子對音樂的熱愛,更有他的謙謙君子之德:孔子對自己沒有“偶像包袱”,對他人能夠充分欣賞和學習而毫不嫉妒,這樣的姿態(tài),放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正所謂“禮者,天地之序;樂者,天地之和”,相比較而言,“禮”作為外在的強制性規(guī)范,能使上下有別,貴賤有等,而“樂”則能充分調(diào)動人的思想感情,使看似不同的人相互親近??捶斌w字更有趣,加上草字頭,“樂”便成了“藥”,其實,樂本身也是一味藥,能安神和氣,撫慰人心。禮樂的配合,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偉大的智慧。
圣人無常師。夫子的謙遜好學,還體現(xiàn)在他拜師師襄的過程中。《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學琴于師襄,十日不進?!蓖ǔT趲熛遄咏淌趯W生的過程中,當一首琴曲練得差不多了,就會再教第二首。但孔子一首琴曲已練得相當純熟,仍不肯換新曲目,說還沒有把握琴曲的韻律之美;于是再練幾天,終于掌握韻律之美了,師襄子就讓其學新的曲子,但孔子說“未得其志”,即尚未領會樂曲的志趣,于是繼續(xù)練習,師襄子說可以繼續(xù)往下學了,但孔子說“未得其人”,即尚未感通作曲者的內(nèi)心世界。于是繼續(xù)練習,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終于有一天,孔子對師襄子說,我已“得其為人”,此時,在孔子心中出現(xiàn)了作曲者的形象:皮膚深黑,身材頎長,眼睛深邃,仿若統(tǒng)治著四方的王者,他推測到“這個作曲者大概就是周文王吧!”師襄子聽聞此言,趕緊避席拱手作禮,說“君子圣人也”。可以說師襄子確實有點驚到了:因為他并沒有告訴孔子琴曲的名稱,而此曲正為《文王操》。音,乃心之所發(fā),孔子通過琴聲便能感知出作曲者,不僅因為他對音樂亦有著非凡的造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他與文王是真正的“知音”,同樣具有崇高偉大的人格,才能感而遂通。
另一個歷史的片段來自于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時年63歲,《孔子家語·在厄》記載了此事。孔子在拜見楚昭王的路上,經(jīng)過陳蔡,和弟子一起被兩國發(fā)兵困于荒野上,絕糧七日。當時的情形,“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笨梢韵胂?,師徒一行七日無糧,弟子們困的困、病的病,孔子卻依舊講授學問、彈琴唱歌,毫不畏懼。以至于直性子的子路見此情景,忍不住發(fā)牢騷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則平靜地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身處困厄,孔子彈琴唱歌,并非今人所以為的娛樂之用,他呈現(xiàn)的是臨大難而不懼的圣人之勇和內(nèi)外合一的君子氣象。唐代薛易簡所著《琴訣》說:“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笨梢钥吹?,即便是在顛沛流離中周游列國的十四年里,孔子也是無論何時都與琴相伴。正所謂君子無故不撤琴瑟。
孔子擅長音樂,能歌,能琴,但他最看重的從不是音樂的技巧,而是內(nèi)在的誠意。他曾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認為音樂的藝術形式只是細枝末節(jié),內(nèi)在的恭敬和仁愛才是它的大端。弟子記錄孔子“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如果某一天因為吊喪而哭過,那么當天他就絕不會再唱歌。若問為何如此?無他,但因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能夠深刻共情他人也。
很多人感覺孔子永遠是溫文爾雅的文人形象,其實孔子該怒時就怒,并不掩飾。他把毫無立場的騎墻派稱為“鄉(xiāng)愿”,并評價他們?yōu)椤暗轮\也”,而他自己,對于當時很多在高位者,都是直言不諱進行批評的。在先秦時代,禮的很多儀式,都是由音樂和舞蹈相配合的。到了春秋時期,開始禮崩樂壞,魯國貴族季平子堂而皇之使用天子標準的“八佾”(六十四人的舞蹈),孔子對他的僭越行為相當憤怒,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連這樣不合禮制的事情都能做得出來,還有什么做不出的呢?孔子還曾對三大氏族在祭禮完畢撤席時用《雍》的音樂來贊唱提出了批評,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當然,除了對貴族所用禮樂的關注,孔子也充分重視音樂對普通百姓的影響,他曾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他的學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施行樂教,孔子來到武城“聞弦歌之聲”,對子游的做法十分贊許??鬃有闹械暮靡魳罚粌H是美的,更是善的。他曾經(jīng)對比“韶”和“武”兩種音樂,說歌頌舜的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而歌頌武王的音樂則“盡美矣,未盡善也”,原因就在于武王因伐紂被銘記,歌頌他的音樂里難免有殺伐之氣,與孔子的仁愛理想是有差距的。
孔子對音樂是有選擇的?!抖Y記》中強調(diào),先王制禮作樂并不是為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等感官欲望,而是教導人們培養(yǎng)正確的好惡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道中來??鬃又鲃映袚闹卮笫姑褪窃诙Y崩樂壞的時代里去修正那些不正的禮樂——他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認為鄭國的靡靡之音擾亂了雅正的音樂。“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笔聦嵣希鬃訌牡赖轮亟?、提倡和推行禮樂教化入手,不但以此作為辦學興教的指導理念,而且將禮樂教化提升到國家文化治理戰(zhàn)略的高度。
音樂,伴隨了孔子的一生。在他百年身后,道統(tǒng)傳承者孟子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以音樂演奏為比喻,贊美孔子是一位集大成的先賢,自此,中國人也擁有了一個如此美麗的成語:金聲玉振。直至兩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影響著社會和時代,木鐸金聲依然在我們心中余音裊裊。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8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