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衣變直播“孤品”,舊衣回收也該有“章法”
作者:龍之朱
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在“孤品”直播間買到的衣物很可能是二手衣服:衣物有異味、污漬,有的拉鏈生銹、有縫補痕跡,還有人打開包裹發(fā)現“有蟑螂跑出來”。媒體調查發(fā)現,當下,“孤品”直播間回收二手衣物早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yè)鏈,大量舊衣物簡單整理后變身“孤品”“尾單”,通過網絡直播進入千家萬戶。
若非細心的消費者發(fā)現蛛絲馬跡,以及媒體抽絲剝繭般深入調查,一般人恐怕很難發(fā)現,直播間里所謂工廠積壓庫存的“尾單”“孤品”,很多居然來自于舊衣回收。這樣的循環(huán),讓人“大開眼界”,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嘛!
本來,舊衣回收也算是資源再利用,這也是當下的一項環(huán)保產業(yè)。“人棄我取”,換個地方、換個人,衣物可以重新發(fā)揮作用,無可厚非。而據中國紡織工業(yè)聯合會估算,我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huán)節(jié)產生的2000多萬噸的廢舊紡織品中,再利用率不到10%。如果能把60%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一年能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相當于節(jié)約了1880萬噸原油。
算一算賬,可見這個產業(yè)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也符合“物盡其用”的理念。然而,舊衣回收的合理性,并不能成為直播間混淆視聽、以舊充新的理由。既然標榜為積壓的“尾單”“孤品”,就應該誠信經營,經過照片美化和直播“搶售”,將舊衣服包裝重新售賣,并不合適。
其一,此舉名不符實,涉嫌消費欺詐。以舊充新,即便物有所值,也應遵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消費者而言,此舉侵犯了其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市場秩序而言,利用欺詐手段推銷的產品和服務,擾亂了正常的經營秩序,對真正的“孤品”銷售造成了不正當競爭。特別是,直播間商家明明知道貨物來源于二手市場,卻仍明目張膽以“新品”銷售,這就具有實施欺詐行為的主觀故意,情形更為惡劣。
其二,舊衣回收再利用,應嚴格落實清洗、消毒等工序。而據媒體調查,許多孤品直播貨源批發(fā)廠家都是“論噸收、按件賣”,主要靠肉眼看品相,且明確表示“要進行消毒成本就高了”。這不免存在疾病傳染的可能。
此外,此類直播商品基本上等同于“三無”商品,完全無法溯源,這也導致消費者發(fā)現問題后,面臨退貨難、維權難等困局。
二手衣變直播“孤品”,也暴露出當下我國二手衣物回收再售賣規(guī)則不明確和市場監(jiān)管不足等問題。比如,舊衣物出口要接受檢驗檢疫,那么,在國內售賣是不是也應參照執(zhí)行?再如,非洲許多國家對二手衣物清關時需要提供檢測報告、通過VOC認證,那么,國內再銷售是否也應設置同樣的門檻?其他諸如二手衣物在分類、清洗、消毒等環(huán)節(jié),均應制定相關的標準和規(guī)范,市場監(jiān)管部門也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跟進監(jiān)管。
說到底,二手衣物再利用符合環(huán)保要求,但一定要有章有法,強化監(jiān)管,界定責任。惟其明確了責任,才能保護好相關各方的利益,促進產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龍之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