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主題紀錄片:展山河之美、生態(tài)之美
作者:李婧琪(媒體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
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2021年10月,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向我們走來。在那里,峻嶺巍峨,江河浩渺,萬物靈動,吸引了眾多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出《青?!の覀兊膰夜珗@》《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祁連山國家公園》《我們的國家公園》《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等作品。這些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紀錄片不僅展現了中國國家公園中的山河之美、生態(tài)之美,還揭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tài)安全屏障的重大意義,并生動闡釋了中國文化中蘊藏的生態(tài)文明智慧。
近期涌現的國家公園主題紀錄片不僅擅長借助航拍或遠景鏡頭呈現動物與自然環(huán)境怡然相依的和諧關系,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宏偉,還融入微距攝影、紅外攝影等新型攝影技術,以微觀視角切入,呈現物種、環(huán)境之間相互依存的生命支持系統,揭示國家公園鮮為人知的生命奇觀和令人震撼的自然之美。比如,聚焦我國首批五個國家公園的《我們的國家公園》中,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黑頸鶴家庭從離散到團聚,藏野驢被狼群捕食,白唇鹿在高山中狂奔求偶,高山兀鷲按等級進食,這些高原生靈與這片土地彼此適應、相互影響,造就了三江源獨特的生態(tài)狀況;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中,山脈形成天然屏障,竹影橫斜宛若仙境,庇護著全球僅有的千余只野生大熊貓,但大熊貓不是這里唯一的主角,懸殊的海拔落差形成了多樣的小氣候,還讓紅白鼯鼠、杓蘭、朱鹮等各類珍奇物種各得其所。創(chuàng)作者沒有局限于各國家公園中的“明星”物種,而是著重呈現其生態(tài)系統的完整性以及各物種之間的關聯性,為受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和思考生命體系內在運轉機制的視角。
這些國家公園主題紀錄片在全景式呈現國家公園的生物鏈、生態(tài)圈同時,還在記錄動物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和人倫情感,展現自然界中類似家庭、集體的親密關系和情感互動,進而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珍視和對自然的熱愛。在《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中,剛剛破殼而出的小中華秋沙鴨為了盡快前往水中覓食,必須跳離十幾米高的巢穴。鴨媽媽首先做出示范,不斷在樹下召喚,一只只“小毛團”鼓起勇氣,撲騰著翅膀,完成了生命中第一次跳躍。還有四千多只母藏羚羊跨越千里,只為迎接新生命的誕生;雪豹媽媽帶著孩子在峭壁上邊“巡視”領地,小雪豹笨拙卻頑強地學習著本領……創(chuàng)作者對動物的生離死別、喜怒哀樂等情感呈現進行擬人化處理,激發(fā)觀眾的情感投射與心靈共振,進而深化大眾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與尊重。
國家公園主題紀錄片還讓觀眾在獲得情感觸動、心靈感悟之時,重新審視和體悟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激發(fā)社會各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比如,《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通過當地環(huán)保志愿者公保每年春季去黃河源頭巡湖的視角,了解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政策措施,讓中華水塔附近的植被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修復和改善;牧民扎西逐漸學會了與自然對話、共處,他希望他的孩子能肩負起國家公園的未來……這些鮮活故事將諸如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等當代社會面臨的生態(tài)問題進行了可視化呈現,并在直面問題的同時,展示政府、群眾在國家公園建設乃至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作出的探索、思考和貢獻,為作品賦予了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每個鏡頭都有故事,每個生命都值得敬畏。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紀錄片用美與愛在全社會播撒生態(tài)文明的種子,提高全社會生態(tài)文明意識,助力將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用思考和實踐為生態(tài)環(huán)保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以及綠色環(huán)保理念有效傳播提供有益示范。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0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