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fā)展,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作出戰(zhàn)略部署,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
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文化改革發(fā)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大大激發(fā),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凝心鑄魂,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
偉大思想引領偉大變革。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以一系列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引領新征程文化改革發(fā)展工作不斷打開新局面、形成新格局。
正本清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從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到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一系列重要會議,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工作導向,推動新時代文化體制改革向著正確方向前進。
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健全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全面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顯著增強……立破并舉、激濁揚清,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這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形成的方針原則,充分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強基固本,文化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2018年春天,新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揭牌亮相,文旅深度融合發(fā)展步入快車道。
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由中宣部統(tǒng)一管理新聞出版和電影工作,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深化中國文聯(lián)、作協(xié)、記協(xié)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有力加強了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快了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步伐,釋放出文化發(fā)展的新能量。
2019年6月底,黨中央印發(fā)《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作為黨的歷史上第一部關于宣傳工作的主干性、基礎性法規(guī),這份重要文件的出臺,標志著宣傳工作科學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成風化人,匯聚起同心筑夢的磅礴力量——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中華大地落地開花,凝聚群眾、引導群眾,讓黨的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從制定《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到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從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到推動出臺英雄烈士保護法、愛國主義教育法,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更好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人民至上,滿足新時代美好生活新需求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fā)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p>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深刻闡述和科學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新時代文化發(fā)展指明前進方向。
落實總書記要求,《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等出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更加鮮明,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更加完善。
響應總書記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登高原、攀高峰,新時代中國文藝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氣象一新——電影《長津湖》、長篇小說《主角》、電視劇《山海情》、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一批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精品不斷涌現,我國成為圖書、電視劇、動漫等領域生產大國,電影市場規(guī)模屢創(chuàng)紀錄。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躍升為“好不好、精不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時代問卷,精彩作答。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方面,著眼于宏觀制度構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持續(xù)推進,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另一方面,著眼于落細落小落實,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精準匹配文化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推動文化服務更接地氣。
目前,我國覆蓋城鄉(xiāng)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300個,鄉(xiāng)鎮(zhèn)影院銀幕超過1.2萬塊,近20萬家農家書屋提供數字閱讀服務。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浙江“農村文化禮堂”、江西“農家書屋+電商”、湖南“門前十小”……各地創(chuàng)新實踐點燃百姓“文化鄉(xiāng)情”。
2022年10月,“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fā)展,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激發(fā)全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心。
從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智慧廣電、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等建設深入推進,到數字文化與影視、旅行等社會場景融合互嵌;從云展覽、云旅游等線上文化消費不斷豐富,到網絡文學、視頻、直播等新業(yè)態(tài)快速發(fā)展,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大大提升,數字文化產業(yè)成為激發(fā)消費潛力“新引擎”。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規(guī)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yè)企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129515億元,比上年增長8.2%。文化服務業(yè)支撐作用增強,文娛休閑行業(yè)快速恢復,文化新業(yè)態(tài)行業(yè)帶動效應明顯。
守正創(chuàng)新,提升中華文明感召力影響力
北京中軸線北延,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坐落于此,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之后世”。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發(fā)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如何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綿延賡續(xù),讓古老的智慧豐盈當代文化建設,是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的“必答題”。
主持以考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孔廟、敦煌莫高窟等歷史文化遺產地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我國著力建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體系,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推動中華文化煥發(fā)新的時代光彩。
體制機制不斷筑牢——
《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xù)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等出臺,為保護文化遺產構筑有力制度保障。
文脈傳承弦歌不輟——
從召開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到深入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到高標準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從建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考古博物館,到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出版……文化傳承發(fā)展全面推進,鋪展恢宏圖景,激蕩復興氣象。
古老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
2017年金秋,黨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寫入黨的根本大法。
從創(chuàng)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打造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試驗田”;到整體保護和活態(tài)傳承,讓文化遺產走進普通人生活;再到深入推進文旅融合,不斷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賡續(xù)五千余年不斷的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綿延勃發(fā),更好適應時代發(fā)展和人民需求。
新的文化自覺,助推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毙聲r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yǎng)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tài)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提出并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成功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良渚論壇、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烏鎮(zhèn)峰會等……立足五千余年中華文明,依托我國改革發(fā)展的生動實踐,新時代中國形象更加可信可愛可敬。
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新時代中國正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絢麗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