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新聞 > 原創(chuàng)

西藏觀察:考古發(fā)現的絲綢:從三星堆談到西藏高原

發(fā)布時間:2022-06-24 16:47:00來源: 中國西藏網

  或附著于青銅器等文物上,或隱匿于灰燼之中,通過微痕分析、絲蛋白分析等科技手段,考古學家在多個“祭祀坑”中發(fā)現了絲綢。這是2019年再次啟動三星堆遺址的全面勘探和重點發(fā)掘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新發(fā)現之一。

  1986年,三星堆遺址發(fā)現1號坑和2號坑,幾十年來,每一次新的重大發(fā)現,都在將公眾的思緒拉回幾千年前,不禁再次思考:我們的先人做了些什么?中華文明從哪里來?又如何形成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并演進到今天?

  在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中,絲綢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同要素,隨著三星堆更多絲綢的發(fā)現,將更加有利于我們去解讀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系。而說到考古出土的絲綢,我們不妨把視線拉回到千年前的西藏高原。

  1800多年前的一天,大漠黃沙風云起,古象雄王國一位身份顯赫的貴族去世。入殮儀式上,遺體頭部輕裹一塊“王侯文鳥獸紋錦”,黃金覆面。蓋棺之后,深埋黃土。

  2008年,一起交通事故,竟意外地讓位于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噶爾縣故如甲木寺附近的千年古墓重見天日,墓中的錦緞絲絹被當地村民和僧人悉心保存,為幾年后考古學家正式發(fā)掘并研究墓主人身份提供了答案。

  “王侯文鳥獸紋錦”具有明顯的漢代中原風格,最為引人注目之處在于上面織有漢字“王侯”。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川大博物館館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曾解釋道,此類絲綢也曾在新疆、甘肅敦煌、青海等地的考古遺跡中出土,一般被認為是由中原官方或地方織造機構制作,或作為賜予邊疆地方王侯貴族、部落首領的賞賜性物品,或作為專為邊地制作的高級消費品輸往邊疆地區(qū),其傳入西藏西部,是漢藏早期交通和文化交流強有力的物證。

  除了故如甲木墓地,考古學家們在曲踏墓地、曲龍遺址、皮央東嘎遺址等一系列象雄時期的墓地和遺址中,發(fā)現大量帶有中原漢地和南亞風格的文物,這有力地證明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去往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南亞諸國的重要通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西藏考古隊隊長仝濤博士認為,新發(fā)現的考古材料進一步證實,西藏西部地區(qū)古代交通網絡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在西藏,除了西部的阿里地區(qū),東部的橫斷山脈地區(qū),在近年來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棺墓,年代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直綿延至東漢,它們的出現與研究更加印證了中原與西藏其實自古就有相當密切的往來。

  今年5月,一件藍綠地黃花斜紋經錦引得世人矚目,它出土于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班戈縣門當鄉(xiāng)的墓葬群,是藏北首次考古出土的絲織品。這件隋末唐初的文物,保留了唐朝“曇花一現”的斜紋經錦織造技法,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和技術交流的產物。

  無論是三星堆出土的絲綢,還是西藏出土的絲綢,都是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中的有力物證。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西藏與祖國其他地區(qū)道路相通、民族相融、文化相連。近年來,西藏考古、“高原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成果頻出,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更好地反映西藏歷史文化與中華文明血肉相連的關系,勾勒出西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過程。(中國西藏網 文/李元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尉犁县| 白山市| 淅川县| 德阳市| 彝良县| 汝阳县| 抚顺市| 石阡县| 阿合奇县| 视频| 渝中区| 法库县| 东宁县| 自贡市| 钦州市| 色达县| 依安县| 鹤山市| 库伦旗| 孙吴县| 尚义县| 磐安县| 徐水县| 罗江县| 进贤县| 巴里| 宁蒗| 博野县| 长沙县| 蒙自县| 浦城县| 宁陕县| 塔河县| 商城县| 临邑县| 遂昌县| 比如县| 阿拉尔市| 耒阳市| 南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