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西藏新聞 > 資訊

察隅:隱藏于峽谷密林的“西藏江南”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09:30: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察隅河谷綻放的花與溪流(4月7日拍攝)。 本報記者黃豁攝

  喜馬拉雅山脈自西向東綿延上千公里后,在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停住了腳步。高山繼續(xù)往東南延伸,在連接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地帶,察隅河、獨龍江、怒江等河流將高山撕開一道道口子,從深山峽谷間奔涌向東。于是,中國西藏東南部呈現(xiàn)出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西藏江南”察隅。

  察隅,藏語意為“片狀石之地”。這里高山聳立,河谷縱橫,密林千里;這里氣候溫潤宜人,桑曲河流水潺潺,崇山峻嶺蒼翠如黛,一派亞熱帶原始森林景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察隅成為西藏海拔較低、降水充沛、四季溫和之地,同時又以山高谷深、道路艱險而聞名于世,茶馬古道支線——丙(丙中洛)察(察瓦龍)察(察隅)路大部分路段在其境內。察隅,令人驚嘆之余更平添了幾分向往。

  峽谷密林間的誘惑

  察隅被德姆拉雪山、伯舒拉嶺等山脈環(huán)繞,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與高原冷空氣在此相會,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觀。這里平均海拔2800米,最低處海拔僅有600多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垂直落差懸殊,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

  察隅,現(xiàn)為林芝市轄下的一個縣,古稱“雜域”,是古代西藏地方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當時,人們覺得這里酷熱難當,野獸出沒,加之路途遙遠,是一處艱險荒遠之地。相比于“門域”“珞瑜”這些地方的神奇與婉約,藏文史書中為察隅著墨更多的只有那古道上的“馱鈴聲”。

  作為茶馬古道滇藏線的支線,沿著險峻的怒江峽谷,云南的茶葉經(jīng)貢山縣(丙中洛)、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運送到林芝和拉薩等地。溜索驚險,古道漫漫,馬幫將一個個村落串聯(lián)為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如今,逼仄的懸崖古道不再,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線”,受到眾多國內外自駕愛好者的追捧。

  從察瓦龍鄉(xiāng)出發(fā),沿著怒江逆流而上,翻越通頂拉山口,逐漸會看到一座神圣的雪山挺立于天際之間,這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這里是西藏察隅縣與云南德欽縣的交界地帶,西坡山腳的甲興村是距離梅里雪山最近的村莊,隨著丙察察線路的貫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開始嘗試進入這里。他們不懼艱辛,一路風塵,只為一睹梅里雪山的神奇與甲興村的靜謐。

  在藏東南深山峽谷間還居住著一個神秘的族群——僜人。這個目前在中國境內僅有1600多人的族群,曾長期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過去,他們居住在深山密林,房屋以樹枝、干草、獸皮等搭建;生產(chǎn)工具主要靠木棍、刀、箭等;食物以野生動物、野果野菜為主。

  20世紀60年代,黨和政府將僜人從深山老林里遷居到河谷臺地,他們不再以狩獵為生,有了房屋和田地,學種水稻、玉米、雞爪谷(一種熱帶耐旱谷類作物),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逐步過上了現(xiàn)代生活。

  “太陽的女兒,光芒四射。美麗的女人,在心中歌唱幸福的生活?!?/p>

  僜人精編歌舞《太陽的女兒》,向世人講述了僜人神話《阿佳尼射日》中太陽形成的傳說,歌舞帶給人光與溫暖的感動,也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走進下察隅鎮(zhèn)僜人新村,綠油油的稻田掩映著一座座新居,黃墻、青瓦、茅草屋頂,極富民族特色。憑借獨特的地理氣候,下察隅鎮(zhèn)近幾年開始推廣種植獼猴桃。古老的深山峽谷遇上“甜蜜”的事業(yè),點燃了人們的生活熱情,也勾起了外界對這塊土地的向往。

  察隅是藏在深山密林間的誘惑,千百年間,封閉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氣候環(huán)境,使察隅成為很難抵達的詩和遠方。如今,隨著省道201線和滇藏新通道的開通,察隅正成為越來越多人能夠到達的地方。

  古道的“偏與不偏”

  察隅地處藏東南一隅,周圍群山環(huán)繞,川藏、滇藏公路到達昌都八宿縣然烏湖后折而向西,從其北部繞行而過,察隅成了與兩大進藏公路“兩不靠”的“死角”。自古以來,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出察隅,都需要翻越雪山峽谷,異常艱險。相對而言,它所處的地理單元遺世獨立,被世人稱為“遠方”。

  過去,偏僻與濕熱是察隅的代名詞。但因為茶馬古道,看似偏遠的察隅又成為騾馬商隊的重要驛站。商旅來往不絕,馬蹄聲清脆入耳,將一袋袋茶葉銷往察隅、拉薩,甚至遠銷南亞各國。

  茶馬古道曾是中國西南的重要民間貿(mào)易通道。在崇山峻嶺間,在深山峽谷中,馬幫跋山涉水,越過沼澤地,走過懸崖邊,時而風餐露宿于山野之間,時而通過溜索橫渡怒江。

  丙察察線路,起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zhèn),途徑西藏自治區(qū)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最終到達察隅縣城所在地竹瓦根鎮(zhèn),全長270余公里。丙察察所處的這條滇藏古道被稱為“只有飛鳥和老鼠才能通過的路”,是茶馬古道中艱險的一段路。

  20多年前,當丙中洛到察瓦龍還不通公路時,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曾經(jīng)跟隨進藏馬幫,沿著怒江峽谷中的懸崖棧道前行。腳下是奔騰咆哮的怒江,人馬驛道窄處僅容一人擦著崖壁通過,腳下的木板顫顫巍巍,驚險異常,常有騾馬、牦牛失足墜入怒江。

  正是因為艱險異常,察瓦龍的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赫赫有名,出了許多掌柜。即使在云南麗江,不少商號都有他們的股份,麗江人都把他們叫作“察瓦弄巴”。

  茶馬古道研究專家、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李旭認為,察瓦龍之所以“盛產(chǎn)”馬幫和生意人,與其剛好處在云南、西藏、緬甸、印度三角交叉地帶的中心位置有關,那里很久以來就是這一區(qū)域交流的樞紐。

  的確,“偏與不偏”是相對的。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經(jīng)過西藏、云南兩省(區(qū))多年的建設投入,這條茶馬古道上的艱險小道,已開拓成了滇藏新通道(第七條進藏公路)。

  從察隅縣城出發(fā),走上這條滇藏新通道,越野車在盤山路上不斷盤旋繞行,翻越一座座雪山后才能到達察瓦龍鄉(xiāng)。再從察瓦龍出發(fā),要陸續(xù)經(jīng)過大流砂、小流砂、老虎嘴、雞爪谷隧道等地點。駕駛經(jīng)驗豐富的老司機普布次仁告訴記者,經(jīng)過這些路段一定要認真,觀察流砂跡象,再謹慎通過,一般上午或下雨時通過相對比較安全。

  山道狹窄,顛簸起伏,險象環(huán)生……這條在茶馬古道基礎上修建出來的公路,依附在懸崖峭壁之上,其另一側是波濤滾滾的怒江,一路奔向云南省境內。汽車身后逐漸遠去的是美麗的河谷、江灘,以及江邊千姿百態(tài)的鵝卵石。在丙中洛鎮(zhèn)還有怒江進入云南境內的第一個大拐彎,云霧繚繞中盡顯滇藏交界處的魅力與誘人。

  如今沿著察隅河谷的上察隅鎮(zhèn)、下察隅鎮(zhèn)、古玉鄉(xiāng)、竹瓦根鎮(zhèn)等均已實現(xiàn)村村通柏油路。察隅縣干部自豪地開玩笑說,論條件,現(xiàn)在縣城不如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不如村居。過去,那遙遠和偏僻的察隅已成歷史,代之而來的是環(huán)境好、產(chǎn)業(yè)興、百姓富足的邊陲新察隅。

  在山峰頂點,在江河之畔,在溝谷深處,察隅兒女的腳步跋涉不止,逐夢向前。

  別樣的“西藏江南”

  察隅河是察隅縣的母親河,它發(fā)源于德姆拉雪山,全長295公里。印度洋水汽沿著察隅河一路北上,為察隅帶來豐富的降水和溫潤的氣候,在河谷及周邊山地形成西藏少有的亞熱帶氣候,因此察隅被稱為“西藏的江南”。

  峽谷、森林、高山、冰川……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察隅人家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

  在察隅的神奇自然中,有著12年果木種植經(jīng)驗的高永徐與獼猴桃悄然相遇。2010年,她決定在下察隅鎮(zhèn)夏尼村試種黃心獼猴桃。經(jīng)過3年的漫長實驗等待,她的20畝獼猴桃試種成功。經(jīng)鑒定,這里出產(chǎn)的綠心、黃心獼猴桃果肉鮮嫩、果漿豐富、口感獨特、維生素C含量高,被評為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產(chǎn)品。

  察隅縣認為這是一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開始在下察隅鎮(zhèn)大力推廣種植獼猴桃。當?shù)卮迕裢ㄟ^技術培訓,并在獼猴桃基地務工學習,很快也掌握了種植技術。

  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察隅縣以標準化種植、規(guī)模化管理,建立起獼猴桃整體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格局。如今,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2300多畝,年產(chǎn)量達30萬斤,獼猴桃產(chǎn)業(yè)已成為察隅縣的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

  古玉鄉(xiāng)羅馬村位于桑曲河東岸,距離縣城90多公里,這里屬于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到處都是野生桃樹林。每當春天到來,這里就會花開如錦,芳香滿谷,嬌艷的桃花、綠色的麥田、金黃的油菜花和圣潔的雪山共同交織成一幅獨特的畫卷,猶如世外桃源,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賞花踏青。

  每年桃花盛開時,羅馬村桃花文化旅游節(jié)就拉開察隅新一年發(fā)展的序幕。羅馬村桃花節(jié)已從最初單一的賞花發(fā)展成以花為媒的“桃花經(jīng)濟”,成為察隅縣促進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的舞臺,拉動相關產(chǎn)業(yè)發(fā)展。

  從高山峽谷來到冰川腳下的上察隅鎮(zhèn)阿扎村,這是一個隱藏在冰川與森林中的村莊。阿扎村附近是我國海拔最低的海洋性冰川——阿扎冰川,這里有世界上罕見的森林冰川景觀。冰川融水滋養(yǎng)了它腳下的土地,阿扎村附近雪線以下的山坡上,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山灌木,郁郁蔥蔥,綿延不盡。

  茂密的森林,眾多的樹木為阿扎木碗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原料。阿扎木碗也因其經(jīng)久耐用,花紋別致在西藏久負盛名。羅松群培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阿扎木碗的傳承人,因為善于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將傳統(tǒng)元素與現(xiàn)代氣息結合,出自羅松群培之手的木碗在市場上十分走俏。

  為了讓更多群眾脫貧致富,羅松群培成立了“阿扎冰川林下產(chǎn)品有限公司”,他毫無保留地將木碗制作技藝傳授給更多人。如今,阿扎村家家戶戶都在制作木碗,成了察隅著名的“木碗村”,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在筑夢小康的路上大放異彩。

  從察隅縣城出發(fā),沿著丙察察線向東南前行200多公里后,就來到了位于梅里雪山腳下的察瓦龍鄉(xiāng)阿丙村。長期生活在這里的藏族村民,抬頭就能看到梅里雪山。這里是轉山外線上的村莊,每年來梅里雪山的轉山群眾和游客都會選擇在村里落腳休整。

  依靠絕對的地理優(yōu)勢,家庭旅館在阿丙村發(fā)展得紅紅火火。這里共有84戶人家,如今幾乎每家都蓋起了嶄新的藏式樓房,做起了旅館生意,發(fā)展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在這里,夜宿家庭旅館,品嘗藏家飯菜,感受梅里雪山的雄奇,是一份難得的自在與愜意。

  察隅尋味

  “中午吃頓僜人手抓飯吧,香得很!”察隅縣沙瑪村的干部推薦說。有什么民族特色嗎?僜人手抓飯好吃嗎?記者頓時好奇起來。在沙瑪村采訪完干部群眾,已是午后時分,我們決定前往附近的僜人新村就餐。

  僜人新村位于察隅縣下察隅鎮(zhèn),這里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族群僜人的聚居地,他們分布在上、下察隅鎮(zhèn)的新村、夏尼村、嘎腰村、自更村等9個村。散養(yǎng)的土雞,地里的谷米和辣椒,再配上山里的香草、香料,就做成了風味獨特的僜人手抓飯。

  不到一個小時,僜家樂老板紅偉給每個人端上了一份熱氣騰騰的手抓飯:一盤芭蕉葉裹米飯,一盤雞塊“坨坨肉”,一盤辣椒拌折耳根,一份辣椒汁和一盤鮮野菜。紅偉介紹說,以前僜人缺乏商品觀念,現(xiàn)在手抓飯正成為村里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扶貧的一張亮麗名片。

  上察隅鎮(zhèn)西巴村的夜晚是屬于雞爪谷酒的。

  雞爪谷是西巴村珞巴族群眾重要的糧食作物,以往雞爪谷是珞巴族群眾的主食。如今隨著生活質量越來越好,自家生產(chǎn)的糧食和外來的大米已經(jīng)成了主食,雞爪谷主要用于釀酒、熬粥等。

  西巴村人每家每戶都釀有這種類似醪糟的雞爪谷酒。加了酒曲的雞爪谷在發(fā)酵后,裝在一個半升大小的木桶里,倒上溫開水。吸飲之前,要用手指壓住竹管吸嘴,然后插進去舂幾下之后倒過來,被吸起的酒漿就會流出。勞作之余,人們聚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隨歌起舞,雞爪谷酒在無意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一粒種子到一壺美酒,雞爪谷給予西巴村群眾能量和歡樂。

  以前,村民出行只能依靠溜索,生活貧窮落后。近年來,當?shù)卣粌H給西巴村修了路,打通了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通道,還幫村民修建了新房及各種配套設施,人居環(huán)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持續(xù)深入推進,西巴村群眾已實現(xiàn)整體脫貧,人均年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以前,察隅神秘的美,令人向往;現(xiàn)在,察隅百轉千回的味道,讓人癡迷和回味。

  同樣,依靠地理物產(chǎn)釀制美酒的地方,還有察瓦龍鄉(xiāng)的拉卡村。察瓦龍,藏語意為“炎熱的峽谷”。這里山高谷深,屬于怒江干熱河谷地帶,這種西藏罕見的氣候為仙人掌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綿延在峽谷兩岸的仙人掌密密簇簇,也為釀制仙人掌果酒提供了野生原材料。

  仙人掌的果實,味道香甜,水分充足,是這里人們最熟悉的味道。采摘仙人掌果,將其摩擦去刺,用水洗凈后裝入瓷罐,添加其他物質,封存發(fā)酵,如此仙人掌果酒就算完成了一大半。把仙人掌果釀成美酒,或許是仙人掌果最好的歸宿。

  燒一壺清泉水,沏一杯察隅茶,斜倚在院子里,看杯中綠葉沉下又回升,任密林鳥鳴風拂。遠處是云卷云舒的淡然,近處是青翠欲滴的蒼山,這是察隅最好的打開方式。

  在察隅,同樣不可或缺的是,走一走茶園地頭,品一杯現(xiàn)炒現(xiàn)泡的高原有機茶。走進下察隅鎮(zhèn)卡地村,青山綠水旁,一壟壟茶樹整齊地排列在山腰,群眾腰掛竹簍在采摘茶青,村委會院子里,技術員黃華林正帶著村民支灶炒茶。

  亞熱帶峽谷氣候,加之臺地眾多,造就了察隅特色的高山有機茶。2018年起,察隅縣開始大力發(fā)展茶產(chǎn)業(yè),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約1.2萬畝,撐起了農(nóng)民增收、農(nóng)村富裕、脫貧攻堅的一方新天地。

  察隅是藏在深山密林間的“如意寶地”,是茶馬古道丙察察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察隅縣合理規(guī)劃產(chǎn)業(yè)布局,不斷推進優(yōu)質水果種植、茶葉種植、養(yǎng)殖業(yè)、生態(tài)旅游業(yè)等重點產(chǎn)業(yè),為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正昂首闊步走向未來。(黃豁、吳瑞、陳尚才、侯捷)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拜城县| 龙海市| 延川县| 凤台县| 清水河县| 缙云县| 苏尼特左旗| 顺义区| 禹城市| 平江县| 兴海县| 襄城县| 泰顺县| 广丰县| 南城县| 西乡县| 钟山县| 车致| 图木舒克市| 安陆市| 锦屏县| 铜川市| 马关县| 衡山县| 榆中县| 府谷县| 巴南区| 团风县| 阿坝| 商河县| 正镶白旗| 南木林县| 育儿| 阜南县| 成武县| 云安县| 沧州市| 屏南县| 南丰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