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xiàn)場·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國道之行”西藏段:寒冷的環(huán)境阻擋不了滾燙的心
G219,中國里程最長的公路。隨著“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眻蟮佬谐痰耐七M,我和報道組的同事也進入到整個行程中平均海拔最高的西藏段的報道。
西藏段經(jīng)過的地區(qū)平均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位于阿里和日喀則的幾個采訪點位,比如阿里天文臺、杰瑪央宗冰川等海拔更是高達5000米以上。高海拔惡劣的天氣給采訪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但最終報道組還是憑借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過硬的心態(tài),完成了報道,給“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系列報道西藏段的旅程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寒冷的環(huán)境,阻擋不了滾燙的心。
一.歷史和自然的遺跡
札達土林、古格王國遺址、珠穆朗瑪峰以及雅魯藏布江源頭——杰瑪央宗冰川,這些都是219國道在西藏段要經(jīng)過的“歷史和自然的遺跡”。札達土林的壯美、古格王朝的宏偉、杰瑪央宗冰川的蕭瑟以及珠穆朗瑪峰“落日金山”的驚艷在我們的旅程中被盡收眼底。
壯美的札達土林(5月25日攝)。
壯美的札達土林(5月25日攝)。
我來到札達土林的時候,除了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驚嘆之外,還看到了許許多多用石頭壘成的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
札達土林觀景臺前,許多的瑪尼石堆。(5月25日攝)
藏族同事對我說,瑪尼石堆上的一顆顆石頭代表了人們內(nèi)心的祈愿。在海拔3750到海拔4500米之間,凜冽的寒風中,大自然的宏偉壯觀與人們內(nèi)心的清明澄澈就這樣結合在了一起,讓前來這里游玩的人動容。
同樣的感受,我們在古格王國遺址再一次體會到。
古格王國遺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境內(nèi),曾是西藏地方割據(jù)政權古格王朝的中心。古格王國的城堡修建于一座土山上,地勢險峻,總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相對高差175米,依山而砌,形成了直逼長空的古建筑群。
5月26日,黃昏時分的古格王國遺址。
5月26日,黃昏時分的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所在的小山相對落差較高。我和同伴花了一下午的時間才從山麓爬到山頂。遺址中的密道臺階縱橫交錯,非常復雜。據(jù)說四百多年前,古格王正是憑借這些暗道,在被包圍的時候也能跑到城下取水,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還沒有被拉達克王攻破。
攀爬的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好在爬到城頂之后看到了壯美的土林景觀,讓我覺得過程中的辛苦終于有了回報。
5月26日,黃昏時分站在古格王國遺址遠眺,看到的土林景觀。
如果說札達土林和古格王國遺址給人的印象可以用宏偉壯觀來形容的話,那么雅魯藏布江發(fā)源地——杰瑪央宗冰川給人帶來的則是蕭瑟與遼闊的景象。我們趕到杰瑪央宗冰川的時候風雪交加。凜冽的寒風呼呼地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風吹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作為本次報道的視頻記者之一,我當時最擔心的是機器拿不穩(wěn),拍攝畫面出現(xiàn)抖動的情況,所以拍攝全程我都把手中的相機攥得很緊。
5月31日拍攝的杰瑪央宗冰川。
二.高海拔地區(qū)的堅守
在本次旅程中,我們遇見了許多有故事的人,他們大多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堅守。
在阿里地區(qū)獅泉河鎮(zhèn)南部甲馬兒燈山海拔5100米的山頂上,我們看見了十年如一日守望璀璨星空的人——尤顯龍。他十七年前開始就為阿里天文臺的選址而工作,如今負責天文臺數(shù)據(jù)觀測和運維設備。尤顯龍也是為阿里天文臺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工程師。
尤顯龍在阿里天文臺凝望遠方(5月24日攝)。
初見尤顯龍,一點也看不出他身上工程師的影子,更像是一位朝氣蓬勃,帶著少年感的精神小伙。略顯消瘦的他很干練,走路就像帶風一樣。
對尤顯龍的采訪比較順暢,因為他和采訪團隊的成員年齡都大致相仿,加上他本身性格比較開朗健談,所以溝通過程中完全沒有壁壘,很容易就能挖掘到一些動人的細節(jié),比如,他在對以往的天文臺備選點進行測量期間,多次受到狼的騷擾:“聞到我們吃剩骨頭的味道,狼就過來扒我們的帳篷”,“只能拿著鐵鍬拍,一直到天亮狼才跑了”等等。
阿里站第一個觀測塔落成(2011年攝,受訪者供圖)。
拍攝的過程可謂艱辛。由于這是“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系列報道西藏段的第一站,而阿里天文臺的位置在海拔5000米以上,采訪當天就有一位同事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視頻的拍攝任務交給了我。
在拍攝天文臺星軌時,天空已經(jīng)完全黑了,在相機的取景器里并不能實時看見天空和星星以及其他的拍攝對象,這時候我們只能先長曝光拍一張圖,再結合自己拍好的圖,根據(jù)感覺來慢慢調(diào)整構圖,再進行曝光拍攝。如此經(jīng)過三四次長曝光拍攝以后,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圖片,我的一張星軌照片就是這樣被拍攝了出來。
5月23日,在阿里天文臺拍攝的星軌。
在對尤顯龍的采訪中,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天文臺的選址一定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可見在他內(nèi)心,早就已經(jīng)做好了長期扎根高海拔艱苦地區(qū)的準備。
在對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采訪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十年如一日守護國家文物的老人——仁增旺扎。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位于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札達縣境內(nèi)的皮央村、東嘎村,由皮央石窟群和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組成。由于兩村距離很近,遺址規(guī)模巨大,故命名為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仁增旺扎是一位75歲的老人,他從2002年開始被聘為當?shù)氐奈奈锉Wo管理員,從那時起就一直守護著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至今已經(jīng)有20多年。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拄著拐棍在石窟間行走。
仁增旺扎老人的腿腳不便,每次從山腳登上石窟所在的山頂都需要耗費巨大的氣力。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群所在的小山相對高差大概有150米左右,一共有400多級臺階,每一級臺階都非常陡峭,走路一搖一晃的仁增旺扎老人每次都要花半個小時多才能從山腳登上山頂。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攀爬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臺階。
仁增旺扎老人巡查各個石窟,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5月26日攝)。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我們得知,老人當時是自愿報名參與當?shù)氐奈谋9ぷ?,是村里的首批文保員。選擇做這份工作的初衷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想法——想要為這些歷史文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禁讓我們肅然起敬:一位走路尚且需要依靠拐杖的老人,因為守護文物的簡單想法,每天在陡峭的遺址中爬上爬下堅持了20多年。
三.充滿希望的眼睛
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的學生在上美術課(6月5日攝)。
定日縣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是距離珠峰最近的一所小學。對于長時間居住在這里的人來說,靠著珠峰居住,意味著生存條件惡劣: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還有刺骨的寒風。但在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我看到了清澈陽光的臉和充滿希望的眼睛,與這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始建于1983年,2000年后經(jīng)過兩次國家投資擴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學校里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與大城市聯(lián)網(wǎng),學生也能夠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資源;學校里素質(zhì)教育體系發(fā)展完善,包括信息技術、美術、廣播、體育等15個興趣小組可供學生參與學習,滿足學生們各種發(fā)展需求。
6月5日,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學生在籃球課上投籃。
學校的校長旦巴仁青說,他去過很多地方的學校交流學習,目前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在學校的硬件設施方面與大城市的學?;旧蠜]有太大的差距。
雖然從珠峰傾瀉下來的寒風非常刺骨,但看到孩子們能在如此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下成長學習,我的心也不由得跟著變暖了。
6月5日,扎西宗鄉(xiāng)完全小學的學生在上科學課。
在學校的培養(yǎng)下,尤其是豐富多彩的興趣班充實了孩子們心靈,學生們有的想成為播音員,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成為宇航員……
在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結束了對定日縣扎西宗鄉(xiāng)小學的采訪,但那一張張清澈明亮的臉龐與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睛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對于我來說,本次采訪的收獲是多方面的。比如,采訪前要針對人物,認真擬好采訪提綱;采訪時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主動應變,構思拍攝視角;采訪后要仔細整理素材、結構和行文邏輯,等等。技巧上的收獲不一而足,而更重要的,我想還是面對工作的一顆火熱而簡單的初心。采訪工作有時是瑣碎而單調(diào)的,也很有可能是狀況百出的。保持初心,認真負責地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遇到困難不退縮,想方設法解決困難,這種“高原精神”是我這次采訪中最寶貴的收獲。
我想,G219西藏段雖然寒冷,雖然海拔高,雖然氣候惡劣,但是阻擋不了這條路上的人們砥礪奮進的步伐,阻擋不了扎根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擁有的滾燙的心靈……
策劃:蘭紅光
統(tǒng)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邵澤東
編輯:鄧堅、費茂華、張鋮、盧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尋找亞洲第一高樹
最近一年多時間里,巨樹的高度紀錄不斷被刷新:2022年4月,由北京大學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西藏墨脫縣記錄到一棵高達76.8米的巨樹。[詳細] -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白衣天使來到我家
6月12日上午10點,廣東珠海市人民醫(yī)院第七批援藏醫(yī)療隊隊長王振疆、隊員陳冰、王彤旭和年輕的當?shù)蒯t(yī)生尼瑪益西一起帶著醫(yī)療設備和藥品,離開西藏米林市人民醫(yī)院,驅車前往30多公里外的吞不絨村為患者進行診療。[詳細] -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今日玉麥,如您所愿!
此前,桑杰曲巴父女三人住的房子是他們自己用石頭壘的,要比這些房子低矮、簡陋得多,一棟房子,既是鄉(xiāng)政府,也是他們的家。 就在桑杰曲巴老人許下心愿4年后,2001年,玉麥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2009年,玉麥鄉(xiāng)引溪水修建了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