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抨擊中國不會給歐洲帶來任何好處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3日發(fā)表題為《抨擊中國不會給歐洲帶來任何好處》的文章,作者為佩姬·霍林格。全文摘編如下:
德國巴斯夫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薄睦樂上周說,抨擊中國的做法適可而止吧。他是在回應批評該公司擴大在華業(yè)務、同時縮減在不景氣的歐洲的業(yè)務時作此表態(tài)的。
他說,歐洲與其為這家化工業(yè)巨頭在中國的100億歐元投資而煩惱,不如審視自己的“不足和弱點”。
薄睦樂說得沒錯。歐洲工業(yè)企業(yè)正在努力應對一些相當強勁的阻力——不僅僅是異常高的能源價格,還有歐洲的綠色抱負成本高漲以及尚未完成的單一市場計劃。
此外,巴斯夫公司決定在中國建設一個先進的綜合性化工廠,并不單純是為了應對歐洲缺乏增長和競爭力的現狀。
2022年1月21日拍攝的德國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建設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新華社發(fā))
這家工廠首批裝置將完全靠可再生能源運轉。這是一個最新跡象,表明曾經滿足于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的創(chuàng)新者。
那種歐洲企業(yè)進入中國廣闊市場,同時仍保留對創(chuàng)新技術控制權的舊做法正在改變。
只要看看德國汽車制造商的事例就知道了。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盡管國際社會緊張局勢不斷加劇,但梅賽德斯-奔馳、大眾和寶馬公司大幅增加了在華研發(fā)投資。
中國對電動汽車發(fā)展的支持刺激了這些投資。如今,德國的汽車制造商如果要保持全球競爭力,不僅要接觸中國消費者,還要接觸在中國發(fā)展起來的技術專長。
在2007年至2017年的10年間,梅賽德斯-奔馳、大眾和寶馬在中國只設立了5家研發(fā)中心。但自2018年以來的4年間,它們已經在中國開設了11家研發(fā)中心。
在華期間,德國車企已將中國供應商融入其全球供應鏈,尋求與中國科技企業(yè)建立軟件合作關系,并開始研發(fā)從中國出口到全球市場的新車型。其結果是,成就了新的不再滿足于只在中國銷售產品,而是準備在全球展開競爭的參與者。
作出在中國這個不斷增長的市場進行創(chuàng)新的決定并非不理性。對于巴斯夫這樣的公司來說,甚至可能別無選擇。在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的影響下,歐洲在全球化學品市場的份額在過去10年里下降了近五分之一。與此同時,中國到2030年將占全球化學品銷售額的近50%。如果巴斯夫不去利用這種增長,別的公司就會取而代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履行《濕地公約》30年 保護“地球之腎”中國貢獻怎樣智慧?
為動態(tài)了解濕地保護狀況,目前,中國各地已建立了濕地調查監(jiān)測野外臺站、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管理平臺,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觀測研究站遍布全國各地,濕地調查監(jiān)測體系初步建立。[詳細] -
我國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fā)動機首次整機試車圓滿成功
500噸級液體火箭發(fā)動機首次整機試車圓滿成功,80噸級液氧甲烷發(fā)動機首臺整機熱試車也取得圓滿成功。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自主研制的中國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fā)動機首次整機試車圓滿成功。[詳細] -
“典”亮新征程丨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引用了很多中國古代經典名句,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智慧,彰顯著歷史自信、文化自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