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看中國 | 賡續(xù)民族血脈 同繪華夏愿景
6月13日
農歷四月廿六炎帝華誕
癸卯年拜謁炎帝神農大典
在湖北隨州舉行
來自海內外的嘉賓代表齊聚烈山
拜謁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農
賡續(xù)民族血脈,同繪華夏愿景
湖北隨州已連續(xù)14年
成功舉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jié)
今年更加突出拜祖大典的
文化感、儀式感
參與感、氛圍感
以祭祀古禮盡顯誠敬莊嚴
充分彰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特別是禮樂文化、祭祀文化
和地方特質文化的賡續(xù)
激蕩華夏兒女的情感認同
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凝聚起強國建設
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拜謁炎帝神農大典的文化淵源
參考中國古代官方祭祀禮儀,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共有九項儀程:
1. 起鼓鳴鐘
擊建鼓、鳴編鐘,聲震九州,音傳古今,拜祖儀式在隆重莊嚴的氛圍中拉開序幕。儀式依據古時雅樂體系,參考歷朝歷代祭祀音樂、詩經樂譜等,融合曾侯乙遺址出土的編鐘、編磬、鼓、箎、笙、琴、瑟、排簫等八種樂器,創(chuàng)新編排大典音樂。2. 恭啟圣門
大殿圣門緩緩開啟,炎帝神農像顯現在海內外華夏兒女面前。祭祀人員手捧“五谷”“玉帛”“爵”,向始祖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以傳統(tǒng)三獻禮祭祀先祖,“歌、樂、舞”相結合以告祭。
3. 點燃新火
古人生火不易,只好長?;鸱N,隨時取用。但長時間燃燒的火對身體不利,甚至容易引發(fā)災害。因此每年要舉行一次改火儀式,啟用新火。
大典現場,汲取中國改火、分火的古禮形式和內涵,行改火儀式。把“點燃圣火”變?yōu)楦咧袊鴤鹘y(tǒng)文化特色的“點燃新火”,“新火”改用“削冰取火”的方式取得,并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新加坡、法國、美國分會場傳遞,寓意全球炎黃子孫共同傳承炎帝精神、弘揚華夏文明。
4. 敬獻花籃
國家領導人、湖北省主要領導、國家有關部門領導、臺灣地區(qū)有關方面代表等依次向炎帝神農像敬獻花籃,表達對先祖的敬仰與追思。5. 香敬始祖
“香敬始祖”儀程前需要“凈手”,以表恭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科教文衛(wèi)代表、時代楷模、道德模范、企業(yè)家等各界代表向始祖敬香,體現四海同拜、華夏同源之意。
6. 恭讀頌文
恭讀《頌炎帝文》,敬頌炎帝神農煌煌功績,上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
7. 共拜始祖
全體人員向炎帝神農鞠躬行拜謁禮,表達對先祖炎帝神農的無限崇敬。
8. 唱誦始祖
“憶我先祖,拓土開疆,始作耒耜,教以農?!鄙碇?6個民族服飾的炎黃子孫,以及來自海外四個分會場的拜祖人員代表一起合唱《炎帝大歌》,緬懷先祖功績,頌揚炎帝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9. 瞻仰圣像
引導現場嘉賓至大殿瞻仰炎帝圣像,高95尺(約31.67米)的全球最高的炎帝大像,手捧麥穗,目視遠方,巍峨矗立。
近距離感受先祖?zhèn)タ儯ぐl(fā)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此次活動
在臺灣省嘉義大天宮
新加坡、法國、美國等地
設立分會場并傳遞新火
寓意全球炎黃子孫
共同傳承炎帝精神
弘揚華夏文明
我們?yōu)槭裁匆漓胙椎郏?/p>
我們中國人常自稱為“炎黃子孫”。這里的“炎”指的就是始祖炎帝神農氏。《帝王世紀》云:“《易》稱‘皰犧氏沒,神農氏作,是為炎帝’。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毖椎?,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號魁隗氏、連山氏、烈山氏,別號朱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因開創(chuàng)中國遠古文明的偉大功績而被后世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文化也成為中華五千年悠久燦爛文明的本源文化。
5000多年前,炎帝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農耕;首創(chuàng)醫(yī)藥、為民療疾;日中為市,互通有無;削桐為琴,練絲為弦;精作陶器,冶制斤斧;治麻為布,制作衣裳;相土擇居,造屋建房;墾渠鑿井,澆灌農田,開創(chuàng)了璀璨的中華農耕文明,引領著人類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為開拓中華文明奠定了初始的基礎,一直被歷朝歷代所敬仰和尊重。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炎帝神農生于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zhèn)的典籍記載。隨州作為炎帝神農故里,祭祀炎帝神農活動由來已久,至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2011年,炎帝祭典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謁陵祭祖,弘揚炎帝精神、傳承中華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水乳交融、交相輝映的體現,也正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這就是新時代我們祭祀炎帝的時代價值所在。
什么是炎帝文化?
《帝王世紀》云:"炎帝都于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谷,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其后期《史記補皇本紀》對其文化進行了補充:"炎帝神農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到了炎帝神農時期,為了告別茹毛飲血、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在炎帝神農的帶領下,發(fā)明了耒耜,教人種植五谷。在現今對炎帝神農時期遺址的考古中,發(fā)現了大量耒耜、稻、粟的遺存,給史書記載以充分的論證。
隨著炎帝神農氏族在農業(yè)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促使原始社會醫(yī)學、貿易、制陶等文化相繼產生,帶動原始社會進入鼎盛時期,使其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發(fā)生了質的飛越。
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fā)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
比如:炎帝因時因地開創(chuàng)農耕文明,形成八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彰顯了科學實踐價值;炎帝倡行以民為本,一切為了老百姓,彰顯了治國理政的資鑒價值;炎帝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順天應時,彰顯生態(tài)和諧價值;同時,炎黃融合締造了中華民族,激勵著海內外炎黃子孫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華夏泱泱,山高水長
懷古、感恩
不忘我們從哪里來
砥礪我們去向何方
先祖播下的那顆火種
早已燃燒成
子孫后代接續(xù)傳遞的熊熊火焰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
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
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
就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炎帝故里尋根節(jié)
承載著古今中外一代代炎黃子孫的
血脈情結與文化信仰
在鏖戰(zhàn)洪荒、創(chuàng)造文明的進程中
炎帝展現的
百折不撓的創(chuàng)新精神
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這是中華民族
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的源泉
今天
全球華人再次匯聚炎帝故里
傳承炎帝精神,暢敘血脈親情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篇章
湖北發(fā)布編輯部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湖北發(fā)布、湖北衛(wèi)視、湖北廣電隨州記者站
統(tǒng)籌:羅峰
編輯:曾晗 李昕 雷少軍 周鑫 滕益藝 楊瑞 鄭軒 周科屹 趙黎黎 王天宇
攝影:李文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英雄花開英雄城丨賡續(xù)民族精神 讓明天的中國更美好
又到一年清明時。我們追思慎遠、緬懷先烈,重溫革命先輩身上的民族精神,以英雄之光指引我們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標。 [詳細] -
【每日一習話】今天的中國,是賡續(xù)民族精神的中國
在前進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不斷增強我們中國人的志氣、底氣、骨氣,攻堅克難、奮進拼搏,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詳細] -
今天的中國,是賡續(xù)民族精神的中國
國家的繁榮,離不開人民的奮斗;民族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