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wǎng) > 時政要聞

【簡牘中國】萬卷簡牘,解密千年絲路

發(fā)布時間:2023-08-05 15:06:00來源: 光明網(wǎng)

  有一片土地,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通道和商埠重地。2000多年前,滿載著絲綢、瓷器的駝隊穿行于此,打通了西域與中原的商業(yè)貿(mào)易。

  有一個地方,素有“漢簡之鄉(xiāng)”的美譽。出土簡牘8萬余枚,其中漢簡7萬余枚,占到全國的82%,既是中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

  有一處勝地,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匯成壯美畫卷,簡牘文化、絲路文化、大地灣文化等文化資源交相輝映,構(gòu)成取之不盡、無與倫比的文化寶庫。

  這里,就是甘肅。

  如何從簡牘出發(fā),解讀兩千年前的隴原大地?如何以簡牘為引,窺尋絲路文明之光?夏末時節(jié),“簡牘中國”網(wǎng)絡(luò)主題活動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甘肅,探訪蘭州、敦煌兩地,開啟一場跨越兩千多年的古今對話。

  “簡”述歷史:郵驛古道上的秦風漢韻

  位于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自東南向西北貫穿綠洲與戈壁荒漠,曾一度驛站相連、使臣仆仆、商賈云集,驛傳文化遺珍遍地,簡牘就是其中之一。吉光片羽,折射歷史清暉。

  “塞上誠毋他可道者”,漢簡《尹衡至偉卿書》用墨跡記錄了尹衡對偉卿的殷切問候:居延是苦寒之地,冷暖自知,沒有能夠打發(fā)生活乏味的事物,唯有尺牘一封寄思念。

【簡牘中國】萬卷簡牘,解密千年絲路
圖為《尹衡至偉卿書》。圖源《肩水金關(guān)漢簡》

  “愿子惠幸哀憐,且幸藉子惠韋绔一二日耳,不敢久留”,元敞的褲子穿破了,只好厚著臉皮向子惠借褲子穿幾天。一枚出自邊塞烽燧的尺牘《元敞致子惠書》,道盡邊塞戍卒缺衣少食之窘。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的一封家書中寫道,自己遠離家鄉(xiāng)到邊塞為吏,與家中兄弟一別數(shù)年,“邊塞苦寒,現(xiàn)在生病了,這一病恐怕今生無緣相見,只有來生再做兄弟了”。一句“死生恐不相見”,其悲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讀之動容,遺憾的是,這封家書或許從未有機會到達收信人手中……

  人和事,是歷史的血肉?!昂啝┲杏写笕宋铩⒂写笫录?,但更多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故事?!备拭C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表示,簡牘上的人,雖然早已消散于歷史的塵煙之中,但簡牘上的片言只字,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看到他們、想象他們,“而看到他們和想象他們的主要目的,我認為,是豐富我們自己?!?/p>

  “牘”懂絲路:驛傳媒介的傳播功能

  紙張面世之前,古人用竹簡與木牘作為“寫本”,合稱為“簡牘”。西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田澍認為,兩千多年前的官府文書、書籍圖錄主要用簡牘書寫,而河西走廊干燥的自然環(huán)境,恰好為簡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保存條件。

【簡牘中國】萬卷簡牘,解密千年絲路
圖為甘肅簡牘博物館懸泉置遺址復(fù)原沙盤。李汶鍵/攝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位于敦煌莫高窟以東62公里,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郵驛接待機構(gòu),是兩漢絲路繁榮的重要標志。該遺址出土的簡牘文書達35000余枚,數(shù)量龐大、類型豐富。

  “沒有漢簡,申遺也許不會成功,漢簡起到了關(guān)鍵的實證作用?!痹鴧⑴c申遺的敦煌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榮紅梅表示,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簡牘真實記載了2000年前絲綢之路的運營狀況,也是證實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真實存在的依據(jù)。雖然目前被回填了,但是漢簡的不可復(fù)制性和不可偽造性凸顯了它的價值,“如果沒有簡牘,我們?nèi)绾未_認懸泉置是西漢遺址?”

  “隸書寫起來很慢,為了寫得快,漢簡書體開始逐漸流行。”敦煌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敦煌市博物館副館長張春生介紹,敦煌漢簡書法是中國最早的墨跡之一,關(guān)于敦煌漢簡書體和形制的分析,對研究書法史和書體演變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與此同時,活躍在絲路古道上的驛站、遺址、碑刻、私人信件、通商錢幣等都是民間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某種程度上既是信息的攜帶者,也是信息傳播的助推者。除了漢簡,懸泉置遺址還出土諸多寫有漢文墨跡的麻紙,“出土的400多片紙張中有10片寫有字跡,其中8片是兩漢時期的,說明西漢已經(jīng)在用紙張書寫文字了。這一發(fā)現(xiàn)把我國發(fā)明張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一個世紀?!睒s紅梅表示。此外,懸泉漢簡中“浮屠簡”的發(fā)現(xiàn),說明大致在公元一世紀后半期,佛教已經(jīng)傳到了敦煌。

【簡牘中國】萬卷簡牘,解密千年絲路
圖為“浮屠簡”。圖源敦煌研究院

  “簡牘最終被紙代替,漸次退出歷史舞臺?!睏蠲急硎?,但依靠竹木簡牘,中國的古老文明得以記載,優(yōu)秀的古代典籍得以保存,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悠久的祖國歷史得以繼承和弘揚。無論是簡牘、文字,還是驛站、古道,這些現(xiàn)存的驛傳媒介都是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史證,為絲路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史料與物證。

  竹木春秋:絲路文化的當代與未來

  20世紀初,沉睡了兩千多年的敦煌漢簡重見天日,被中國書法學界形容為“書壇的原子彈爆炸”。百余年后的今天,有關(guān)漢簡的學科、館陳、文旅等建設(shè)工程已在隴原大地上落地生根,遍地開花。

  “簡牘學”概念伴隨著甘肅簡牘的發(fā)現(xiàn)而誕生。2021年,甘肅省實施省屬高校國家一流學科突破工程,“簡牘學”作為“絕學”冷門學科被列入其中。西北師范大學是國內(nèi)最早開展簡牘學研究及人才培養(yǎng)的高校之一,于1995年開始招收全國首屆簡牘學方向碩士研究生;蘭州大學則是全國首批獲批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計劃”招生資格的14所高校之一,同時得益于與甘肅簡牘博物館合作的“蘭山論簡”讀簡班,強基班學生可以充分將所學的古文字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實現(xiàn)“知”與“行”的結(jié)合。

【簡牘中國】萬卷簡牘,解密千年絲路
圖為西北師范大學讀簡班課堂。李汶鍵/攝

  被譽為“天下第一簡”的武威漢簡《儀禮》現(xiàn)存于甘肅省博物館。今年,從“五一”假期起,蘭州旅游便持續(xù)升溫,甘肅省博物館的游客接待量目前達到了歷史峰值,文創(chuàng)中心更是“人氣爆棚”。據(jù)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介紹,甘博的文創(chuàng)工作已經(jīng)持續(xù)做了近20年,生產(chǎn)打樣的產(chǎn)品已超過1000件,根據(jù)古絲綢之路文化符號“馬踏飛燕”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小綠馬”已成爆款,從去年6月至今售出約10萬只。

  此外,現(xiàn)館建成于2011年的敦煌市博物館,藏有著名的敦煌漢簡,作為中國最早的墨跡之一,是研究書法發(fā)展歷史和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而坐落于蘭州馬灘黃河岸邊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新館正在有序布展,利用紅外線掃描及高精度拍攝技術(shù),對館藏的近4萬枚簡牘實現(xiàn)數(shù)字化存儲管理,預(yù)計將于年內(nèi)搬入“新家”;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新近開發(fā)的“漢簡摹寫與復(fù)制”研學游產(chǎn)品,可以讓游客了解簡牘、認識簡牘,并體驗撰寫木簡、臨摹壁畫、制作彩塑和泥版畫等傳統(tǒng)文化技藝,將文化研學與旅游市場接軌,為絲路文化藝術(shù)傳承注入新活力……

【簡牘中國】萬卷簡牘,解密千年絲路
圖為莫高里工匠村“漢簡摹寫”體驗現(xiàn)場。李汶鍵/攝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張春生認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文物、文博、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愿意到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希望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惫袍E能夠喚醒當代年輕人對歷史的追溯,幫助現(xiàn)代的人知曉古代知識和發(fā)展歷程,以及對于未來發(fā)展的思考和憧憬。

  竹木春秋,“簡”“牘”古今。田澍表示,在輝煌燦爛的新時代,讓陳列在博物館里的簡牘文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玉門關(guān)、懸泉置等文化遺產(chǎn),以及記錄在簡牘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是我國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一帶一路”建設(sh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歸與實踐路向。

(責編:李文治)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南康市| 灵寿县| 潍坊市| 睢宁县| 星子县| 永德县| 新巴尔虎右旗| 曲水县| 宝丰县| 富源县| 曲沃县| 阜新市| 竹溪县| 兖州市| 双柏县| 六安市| 五峰| 黄浦区| 华亭县| 平舆县| 民乐县| 弥渡县| 行唐县| 阿拉善左旗| 鸡西市| 长沙市| 聂拉木县| 乐亭县| 合川市| 阿荣旗| 深圳市| 土默特左旗| 浪卡子县| 兴国县| 资阳市| 临潭县| 呼图壁县| 会东县| 从化市|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