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主產區(qū)迎豐收 規(guī)?;洜I 為好技術找到用武之地
各類“試驗田”“樣板田”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集成技術,有望得到高產量。如何讓更多農民的大田產量追上這些試驗田的產量,這也是國家2023年著力探索的重點方向。在這方面,國家級產糧大縣臨邑縣做出了有力嘗試。
眼下,山東省臨邑縣的83萬畝玉米已進入灌漿期。在翟家鎮(zhèn)千畝玉米高產示范方,當地農業(yè)部門正組織玉米的理論測產。
理論測產結果讓這塊地的主人孫經高感到出乎意料,因為夏播時遭遇了一段時間的持續(xù)高溫干旱,出苗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所以他一直擔心產量。然而農技人員告訴記者,這里的好收成還是得益于集成技術的推廣利用。
然而,當初把紙上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大田里的生產力并不順暢。
為打消種植戶在應用新技術過程中的顧慮,當地農業(yè)部門聯合各大涉農院校與本地種糧大戶組建農技服務團,通過田間課堂、農技專家包片等舉措,分區(qū)域、分環(huán)節(jié)、分苗情抓好作物全周期管理,一步步扭轉農戶的傳統種植觀念。
目前,臨邑縣已推廣高效利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38項,并實現了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統防統治三個百分之百,由過去的“三分種七分管”變?yōu)榱爽F在的“七分種三分管”。
規(guī)模經營 為好技術找到用武之地
在調研中,許多農戶告訴記者,想讓集成技術順利地推廣利用,基礎還是要有連片的土地和規(guī)?;慕洜I。臨邑縣如何聚攏零散土地,讓好技術有用武之地的?
臨邑縣所在的德州市早在2021年就在全國首次提出“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打響了提單產的攻堅戰(zhàn)。
為了讓普通小農戶得到和“糧王”一樣的高產量,關鍵還是要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翟家鎮(zhèn)孫漢服村有700多畝土地,過去多由小農戶種植,管理粗放,產量自然也不會太理想。
一畝地多打或者少打幾十斤糧食,對于農民來說是筆小賬,但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來說卻是筆大賬。山東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力打造沿黃“齊魯糧倉”,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噸半糧”產能建設。德州建立“書記抓糧”機制,層層落實書記“指揮田”,一級抓給一級看。
山東省臨邑縣翟家鎮(zhèn)孫漢服村黨支部書記孫景茂告訴記者,辦法得當老百姓的心里也就踏實了,村子里的700多畝地很快就實現了流轉或托管。
如今,臨邑縣核心區(qū)已發(fā)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541家,其中,種糧大戶309個、家庭農場145個,占核心區(qū)耕地面積的78%,保證了當地農業(yè)新技術的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和現代農業(yè)標準化管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發(fā)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挖掘潛力提升大豆產能
發(fā)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破解耕地資源約束、挖掘潛力提升大豆產能的重要途徑。[詳細] -
“濟麥”“齊黃”“登海”等優(yōu)質品種多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
眼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秋糧已進入生長后期。2023年,山東還組建了單產提升工作專班,并將糧食單產提升納入鄉(xiāng)村振興考核,形成黨政同責、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格局。[詳細] -
五彩斑斕繪出秀美秋收畫卷 古村曬秋慶祝五谷豐登
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qū),每年秋季,呈坎村村民們都會利用晴好的天氣,將剛收獲的農作物晾曬在村中的曬場或曬架上,這樣的特色民俗也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拍照打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