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走出的傳媒人②】對話董山峰:堅持做“老嫗能解”的新聞
Q:河北青年報記者;
A:董山峰;
Q 從1989年清華畢業(yè)到《中國高等教育》雜志,1994年調入光明日報到現(xiàn)在,您從事新聞工作已有33載,您認為新聞工作的價值何在?新聞工作又給您帶來了哪些變化?
A 新聞工作能讓人把世界看清楚。這個世界包括萬物和你我。
我是1971年開始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現(xiàn)為徐水區(qū))南孤莊營村讀小學,后來到徐水一中讀中學,到清華大學讀大學,除去基本的吃飯穿衣等費用,我沒有花過什么錢。不僅如此,在清華讀書期間,因為我來自農村,我的助學金是最高等級的每月20元錢,讀第二學士學位期間還享受國家對研究生班每月76元的補助。想到求學期間國家教育政策的關懷與支持,我總想為國家,為包括父母、老師在內的社會大眾做點事情。少年時,我看到母親在生產隊勞動時,蹲在地上很辛苦,就想辦法抱來一點秸稈,讓母親坐著干活。但如果想為國家和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做點事情,僅憑熱情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國家,了解人心,了解世情,才能使自己的努力對國家和人民有用,才能推動更多人的努力對國家和人民有用。這就涉及到新聞工作特有的價值。
在清華讀書,我的第一學位是理工科,第二學位是人文學科。1989年大學畢業(yè)到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我就開始了新聞工作。后來調到光明日報,工作的新聞屬性更典型了。學習并從事新聞工作是我主動選擇的,至今從來沒有后悔過,甚至常常感覺還有大量應該做的工作沒有做,每天總想多做點調查研究,多了解些情況,多寫些報道或內參,多策劃編輯一些高水平文章。這是為什么?我的體會是:新聞工作能使新聞從業(yè)者和全社會了解國家、了解人心、了解世情。如果沒有了解,我們建設國家、服務人民、推動進步就難免紙上談兵、南轅北轍甚至犯形式主義;因為有了解,有了接近事物全貌和本質的了解,我們?yōu)閲液腿嗣袼鞒龅呐Σ拍苡杏?,有大用?/p>
做新聞工作越久越使我變得謙卑。
大家留意央視著名主持人倪萍的變化了嗎。作為媒體工作者,倪萍過去在電視節(jié)目的各種場合可謂熠熠生輝,光彩照人。但是在近年一檔電視節(jié)目《等著我》的現(xiàn)場,面對距離我們現(xiàn)代化城市并不遙遠的地方所發(fā)生的各種拐賣與生離死別,倪萍的氣質中沒有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美目流盼和神采飛揚,常常是黯然神傷和泣不成聲,還經常像一位街頭大媽一樣為人擦拭眼淚,安撫那些受傷的心靈。我本人也有類似感受,在新聞領域工作時間越長,越感覺我們當下的努力距離教科書中對新聞事業(yè)價值與作用的描述還差得很遠,感覺自己的工作對世界的改變很不夠,對國家的貢獻很不夠,對人民群眾的關愛很不夠。在這方面我一直在努力,努力的結果有兩個層面:一是工作效果和思想認知有所提升;二是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更多的淺薄,越發(fā)感覺需要謙卑、虔誠、奮進和創(chuàng)新。
舉例來說,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僅就其中“高舉旗幟”這四個字來說,我們就應該思考:黨和國家為什么需要新聞界來高舉旗幟,新聞輿論工作者有怎樣的特性、素質和能力適合高舉旗幟,我們如何選擇、培養(yǎng)和鍛煉高舉旗幟的人,新聞界怎樣做才說得上是高舉旗幟。我們也應當更加具體的思考:不精準理解和掌握黨中央的精神能不能高舉旗幟,簡單重復文件話語能不能高舉旗幟,不講好中國故事能不能高舉旗幟,盲目追求流量和經濟效益能不能高舉旗幟。用這樣的思維來對待新聞工作,我們才能發(fā)揮出新聞的價值,新聞工作者也才能因新聞而更有價值。
Q 您從事新聞傳播行業(yè)的初心是什么?作為從業(yè)多年的新聞人,您對剛入行業(yè)的新人有什么建議?
A 我做新聞工作,初心就是和大家一起看清世界。
我是學理工起步,不少校友都是影響力很大的企業(yè)家,工作中采訪過的企業(yè)家也很多。在與企業(yè)界長期接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財富所帶來的未必是幸福,高凈值人群的痛苦其實很多。這些痛苦的來源之一就是對世界和人心的不解和誤判。
在30多年的新聞出版職業(yè)生涯中,我很注意通過新聞報道和文化產品為讀者提供他們所不了解的事實和視角。比如,上世紀90年代,當人們紛紛贊揚中國化學界在國際學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節(jié)節(jié)上升時,我和許多有識之士交流后,寫出了《中國化學切莫走偏》這篇文章,提示化學論文大國與化學論文強國、化學科研強國、化學產業(yè)強國之間尚有很大差距,呼喚著眼長遠發(fā)展的科學視野和嚴謹學風?,F(xiàn)在,我主編光明日報旗下著名讀書類期刊《博覽群書》,也通過和國內頂級學人和優(yōu)秀文化人聯(lián)手,力求通過評介名著與經典,展示大眾視野所不及的生活側面和認知維度,從而用作品陪伴大眾“砥礪思想、寧靜心靈”。我堅信,人在寧靜中,才有高水平的創(chuàng)造,才有高質量的幸福。
對于新聞界新人而言,建議大家學習白居易寫詩“老嫗能解”的文風和學風(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眲t錄之;不解,則易之。——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每當采訪和行文,不妨自我設問:白居易為誰寫詩,我為誰采訪和行文?行文為什么需要人看懂?僅僅能看懂能不能引發(fā)讀者共鳴?怎樣創(chuàng)造雅俗共賞的優(yōu)秀作品?怎樣通過雅俗共賞的作品推動大眾幸福和社會進步?
如果一位新聞新人能這樣起步和堅持下去,我們還需要擔心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自身的成就嗎?
Q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人們已經習慣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接受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同時自媒體等內容生產者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有人認為傳統(tǒng)媒體已經失去其價值,您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如何應對?如何尋找自身定位?
A 無論媒體介質如何改變,新聞和媒體是人們永遠都需要的,因為了解信息,是人天然的需要,是世界運轉天然的需要。
用好隨時出現(xiàn)的各種新媒體,是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我看當下,雖然各種媒體和信息令人眼花繚亂,能夠達到習近平總書記“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字要求的作品還很是不夠,因為要達到48字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站位高遠、俯瞰全局、體察人心,這不是一般境界和一日之功。只要堅持讓這樣的作品充滿我們的媒體,無論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型媒體,都必有其強大生命力。
拿《博覽群書》雜志來說,我們是邀請全國頂級大家和學術新秀來評論各種作品,包括經典、名著和各類新作品。讀者一時讀不到、讀不完、讀不懂的作品,有專家解讀;讀者喜歡一部作品,同類型作品和相關作品情況如何,有專家解讀。學界大咖對作品的解讀,不僅評價作品,而且能傳遞不同的學術思維和學術方法,讓讀者在多個維度受益。我們雖然也借助微信公眾號、客戶端、媒體號等新傳播形式,但傳統(tǒng)的雜志依然是一大批讀者的摯愛——在微風吹拂的涼臺上,閱讀一本激蕩思想的雜志,所帶來的心靈寧靜與解放,會激發(fā)怎樣的人生化變,誰能說這種化變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呢。
Q 同樣在上述背景下,有些記者“迷失”了,缺乏職業(yè)榮譽感,有的轉行,有的消極怠工,您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
A 我經歷過不同單位,也深度采訪過大量企事業(yè)單位和各種機構,對員工在工作環(huán)境不夠積極的表現(xiàn)和在不同單位之間的流動,持理解態(tài)度;對于調動員工積極性、創(chuàng)造力持樂觀態(tài)度。比如,一個在工作環(huán)境狀態(tài)不佳的員工為什么在人際交往場合表現(xiàn)得積極友好而得體,單位領導層如何借助機制建設喚醒員工最美好的狀態(tài),每個員工如何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改變一個單位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是可以激發(fā)智慧,打開境界的。
從我本人的經歷來看,我的生活似乎長期受到1983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的影響。那道作文題是用三張圖講述一個人挖井的故事:每張圖都是鐵鍬離水只有一段并不長的距離時,挖井者認為土質干硬下面沒水而轉身離去。當年高考,我的作文題目是選用了荀子《勸學篇》的一句話:“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參加新聞工作后,我始終在新聞崗位上不斷向深處挖掘,挖掘到不少新聞水源和文化礦藏,至今仍在像愚公一樣挖掘不止。我堅信,一個人只要堅定不移做一件善事,不僅能夠感動人,而且能夠感動天。在《博覽群書》雜志,我編發(fā)過大量人物傳記的評論,世界上凡是能做成事的人,都是在自己的潛心堅持中,獲得了人和天的支持——一個能不斷找到水源和寶藏的員工必然前途無量;一個能不斷找到水源和寶藏的機構一定不缺少志同道合的奮斗者。
Q 您在講座中曾提到“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保定自“果樹9301班”“西部支教群體”“保定油條哥”之后,很少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您認為保定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挖掘“保定故事”,成為“中國故事”呢?
A 保定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光榮文化傳統(tǒng)的美麗城市,所轄各縣區(qū)的文化底蘊像星斗一般照亮保定的人文蒼穹。僅從其“保定大都、安定天下”的地名和拱衛(wèi)京師、京畿重鎮(zhèn)的特殊地位,從其曾作為直隸首府和長期位居河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等輝煌紀錄,從其遍布城鄉(xiāng)的紅色歷史紀念地,我們就能挖掘出大量從古至今的保定和保定人故事,它們自然都是光芒閃耀的中國故事。要講好保定的中國故事,讓保定故事為偉大中國增光添彩,我們一要有保定自信,二要大膽超越以往的故事視野和講述方法。在這方面,有很多優(yōu)秀的保定人為我們做出過示范。比如保定老調劇團,曾高揚地方特色,發(fā)掘文化底蘊,培養(yǎng)優(yōu)秀演員,讓保定老調《潘楊訟》和《忠烈千秋》從舞臺走上銀幕,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在當時全國文化事業(yè)大繁榮、名作名家輩出的時代,保定人能為中國戲劇史獻上自己的藝術明珠,必能在方法論上對今天的保定故事講述者們以啟迪。同理,“果樹9301班”“西部支教群體”“保定油條哥”等保定故事講述者的創(chuàng)新探索同樣可以為我們超越以往的保定故事提供借鑒。
順便說一下,保定故事不是只靠新聞宣傳工作者開發(fā)出來的,而首先是千千萬萬保定人歷盡艱辛、克服困難、銳意創(chuàng)新、矢志奉獻做出來的。保定故事的講述者需要和各行各業(yè)的保定人親密互動,親情互助,在做與講的相輔相成中,推動保定的事情越做越好,推動保定的故事越講越好。
Q 早些時候,您曾寫過一些關于保定的稿件,像2005年《“讓座”使保定12路車更漂亮》和2010年的《牛糞帶來的循環(huán)經濟——河北省徐水縣漕河鎮(zhèn)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素描》,可見您十分關心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現(xiàn)在保定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您有什么想對家鄉(xiāng)說的話?
A 愛家鄉(xiāng)、寫家鄉(xiāng),是我多年的情結。目前是因為忙于單位業(yè)務,對家鄉(xiāng)關注得很不夠。將來退休后,我希望能有機會回到家鄉(xiāng)來還愿。那生我養(yǎng)我教我的徐水、曾錄像記錄我中學生活的保定市教科所、照顧我參加全國中學生數(shù)學競賽的保定行署第二招待所、接受我采訪的保定“紅二師”、接待照顧我采訪的保定市教委以及保定日報的同志們、接納我掛職鍛煉一年的古樸厚重的順平縣、積極為光明日報社和《博覽群書》雜志撰稿寫作的保定文化人,還有我很多親友所來自的保定市各縣區(qū),都是我十分感恩和想念的。能為家鄉(xiāng)和鄉(xiāng)親做點事,就像游子回報自己的母親,是我的榮幸。
Q 請您為保定的新聞工作者推薦幾本好書,并介紹一下推薦理由。
A 我給各地熱愛閱讀的人們推薦的書多為文化經典,比如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這些在經典排行榜上都不難找到。為什么總是推薦經典?因為經典任何人都無法指定,只能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有識之士用眼睛和良知投票評選出來。而經典所具有的關愛人、批判人、啟發(fā)人的特征,也使得經典對每個閱讀者都有裨益。
對于保定的新聞同行,我推薦大家閱讀有關保定歷史,包括所轄各縣區(qū)歷史的著作。懂得自己腳下土地的歷史,是文化自信進而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最重要基礎。如果缺少這些著作,各位同行還可以動手開展研究和撰寫。對這些著作,省市媒體可以開專欄,邀請文化名家發(fā)表這些作品的閱讀筆記或評論。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歡迎向我和《博覽群書》編輯部推薦,我們會轉發(fā)并通過光明日報旗下相關媒體,向全國推介這些作品,因為它們既是保定故事,也是中國故事;既能讓保定人愛家鄉(xiāng),又能讓全國乃至國際人士從愛保定到愛中國。(記者:劉浩 見習記者:孔二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