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便捷、更“對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央視網消息:在今天(8月18日)上午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上,針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提出的“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這一問題,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業(yè)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廣電總局副局長孟冬分別作了回答。
文化產品和服務更豐富、更便捷、更“對味”
孫業(yè)禮指出,這些年,我們持續(xù)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不斷完善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便捷、更“對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重點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工程,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42個,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博物館6183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文化站4萬多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萬個,農家書屋58萬家。到目前為止,實現了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館免費開放。
建設國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廣電、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數字農家書屋等。2021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實際持證的讀者達到了1.03億人,群眾文化機構服務人次8億多,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000場,教育活動32萬場,接待觀眾近8億人次,相關網站網絡的瀏覽量41億人次。
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服務供給,形成多元化社會化供給新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盧映川表示,過去十年,在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上,我們的政策著眼點主要是放在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上,注重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來轉變。
過去十年,出臺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博物館條例》等一批新的法規(guī)。同時,制定出臺了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有關標準,推動各地制定實施標準和相應的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保障范圍,這些法規(guī)制度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與提升。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增強和覆蓋面的擴展。全國92%以上的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建立了總分館制。圖書館、文化館從過去的6300個左右到2021年達到了9.5萬個,極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拓展了服務范圍。
始終把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重點,持續(xù)加強和完善群眾文藝團隊的建設,目前全國現有群眾文化團隊的數量超過了45萬個,比2012年增加了50%。持續(xù)組織開展群眾廣泛歡迎的像群眾歌詠、廣場舞的展演,還有鄉(xiāng)村的“村晚”,打造專屬于群眾的文藝舞臺,2022年春節(jié)期間全國的春晚示范展示活動線上線下累計參與人次達到了1.18億,這些文化活動都已經成為群眾十分喜愛的品牌活動。
實施公共文化數字化項目,依托數字化技術手段進一步促進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過去十年間,累計建設并提供給廣大讀者的數字資源總量達到了3844TB,大體上相當于增加了10個省級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總量,極大地增強了服務的便利性、可及性。
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廣電總局副局長孟冬介紹,十年來,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一是實現了“村村通”到“戶戶通”,二是推動了從“聽到看到”到“聽好看好”,三是加快了從“單一服務”到“綜合服務”。
截至2021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9.48%和99.66%。
持續(xù)實施了一系列廣電惠民工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的文化權益。目前,我們又在推進廣播電視“人人通”“終端通”“移動通”,讓人民群眾能夠隨時隨地享受到便捷的、高質量的廣播電視服務。
這十年,智慧廣電網絡平臺、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在地方黨委政府加強政策宣傳、防災救災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比如,疫情期間,遍布鄉(xiāng)村的應急廣播,通過方言土語將防疫知識送到了田間地頭,廣播電視的“空中課堂”實現了“停課不停學”。同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yè)服務“三農”、直播帶貨,推動了產品變產業(yè)、流量變銷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