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古琴熱”漸成風尚 “大雅”進入百姓家
【現(xiàn)場同期】古琴演奏
【解說】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拔樂器之一,至今已流傳三千多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瑰寶。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shù)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近年來,古琴從小眾文化逐漸發(fā)展成“萬千寵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guān)注并學習這項古老的樂器。近日,記者就來到一家古琴文化展示館,一探究竟。
【同期】沈陽古琴文化展示館負責人 李旭
最開始來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很多人不認識古琴,比如說古琴擺在這,很多人來了說這是古箏或者是什么。但是隨著這幾年,不管是這個文化自信的提出,包括我們這個古風熱的掀起,好多人來了之后會點名說我就是想來學古琴。
【解說】多年前,李旭開始拜師學習古琴,2017年正式開始從事古琴的教學工作。2022年初,李旭與多位琴友成立了沈陽古琴文化展示館,希望讓古琴走進大眾視野。
【同期】沈陽古琴文化展示館負責人 李旭
這個展館開了之后,我們會接待很多這個團體性的人群,比如說學生或者是公司、企事業(yè)單位的這些群體,其實這個展館也為了(給)更多的人群來提供一個認識古琴的一個平臺,也讓古琴走進大家的視野里。
【解說】每逢節(jié)假日古琴文化展示館內(nèi)都會傳來深沉、悠遠的樂聲,古琴愛好者們以琴會友,在此交流古琴技藝,感受千年古韻。34歲的曲騰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跟李旭學習古琴近一年時間,曲騰告訴記者,古琴的入門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古曲的內(nèi)涵用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同期】古琴學員 曲騰
古琴它是一門藝術(shù)性,以及文化性非常高的樂器,學其他的樂器可能是更多的為了去展現(xiàn)自己的才藝特長,但是學古琴更多的是你內(nèi)心的一個修養(yǎng)的提升以及文化水平的一個提升。
【解說】李旭的另一名學生于亞坤是一名全職媽媽,她說自己學習古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親子教育,通過自己做事的態(tài)度告訴孩子堅持的意義。
【同期】古琴學員 于亞坤
(古琴)讓我的內(nèi)心會更平和一些,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這個過程當中,有的時候是很急躁,脾氣也會很暴躁,學習古琴之后會讓我學會了,一個“靜”一個“和”一個“遠”,很多事情你只要靜下心來,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解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古琴從曾經(jīng)的無人問津到現(xiàn)在備受矚目,究其原因,斫琴師劉曉楓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期】傳統(tǒng)古琴斫制技藝非遺傳承人 劉曉楓
自古以來古琴它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必備的一個修身利器,為什么之前學古琴的人少呢?是因為他在古代的價格比較高,所以它不是一個工薪階層能夠得著的東西,但這幾年我們祖國繁榮富強,老百姓文化生活的追求品質(zhì)也是在逐年上升,所以古琴熱是必然的趨勢。
【解說】劉曉楓家族世代做琴,在東北地區(qū)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他作為傳統(tǒng)古琴斫制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始終致力于制作適應(yīng)東北氣候的古琴。古琴熱不僅帶火了培訓產(chǎn)業(yè),同時也帶動了古琴制作的發(fā)展。劉曉楓告訴記者,古琴制作需要嚴格遵循傳統(tǒng),因為是純手工打造,制作周期慢,一年產(chǎn)量不會超過四十張,因此價格較高,但這絲毫不會影響顧客的購買意愿。
【同期】傳統(tǒng)古琴斫制技藝非遺傳承人 劉曉楓
很多人不重視價格更重視品質(zhì)。我們都是做出來成品,然后就有愛好者來挑,基本上周轉(zhuǎn)周期在出場之后不會超過一周時間就會被人請走。
【解說】古琴的學習是一門終身的課程,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作支撐。不同于其他西洋樂器,學習古琴不需要“童子功”,劉曉楓甚至不建議幼兒時期就開始學習古琴。同時,劉曉楓建議學習古琴不能急功近利。
【同期】傳統(tǒng)古琴斫制技藝非遺傳承人 劉曉楓
它是一種心態(tài),它不是一個過程,學習古琴的第一能讓人沉穩(wěn)、靜下來,我更希望當代的年輕人把學習古琴當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門技能去學習。
王藝霖 沈陽報道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