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視聽|《一脈》叩響中軸線歷史之門,賡續(xù)文化血脈
作為首部青少年中軸線微紀錄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的北京中軸線網絡視聽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項目《一脈》,將青少年IP“蕃尼”和“中軸線”文化大IP相結合,讓蕃尼家族以“《一脈》特派團”的身份與名家講述人進行代際溝通,由名家講述人領路叩響中軸線歷史之門,在深入探尋文化的旅途中,給莊重優(yōu)美的中華文化加上青春的注解。
秩序相疊,攤開中華文明脈絡
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豐厚底蘊展現的是國家實力,《一脈》選擇從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層面挑選出富有代表性的六個領域,少年傳承人與建筑、禮樂、詩書、京劇、丹青、體育領域的名家講述人溝通對話。北京中軸線上承載著中軸秩序,它通過地標建筑書寫厚重歷史,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有形秩序,構成文化的骨;詩書、禮樂、京劇等藝術傳承千年融入國人血脈,一首詩一曲戲便能勾起國人共鳴,它們構成文化的血肉。一實一虛的文化秩序相疊,用“一脈相傳”賦能文化傳承,打造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強勁引擎,拉緊文化交流的共同紐帶。
多視角解讀,兩代人思維碰撞
青年人眼中看到的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是什么樣的呢?在《一脈》中我們得以窺探到答案的一角。在丹青篇中,青年畫家傅察丹青和少年傳承人楊一樂有過一段關于AI的討論。傅察丹青認為AI無法擁有人的生命厚度,沒有感性的加持便無法畫出好畫,無法取代畫家。楊一樂的想法則更具有突破性,比起將AI放在可能取代畫家地位這一競爭對手的位置,他更樂意將AI放在工具的位置,并尋求未來通過AI輔助,節(jié)省繪畫時間提高效率的可能。從這一議題中,我們能看到了兩代人不同視角的解讀和思維的碰撞,這是時代發(fā)展為傳統(tǒng)文化鋪設的新道路,也展現出人民生活、文化傳承、科技發(fā)展這三者間的相互影響。
千山一脈,萬水同源,唯有創(chuàng)新能使泉眼永不干涸。從《一脈》中可以看到,我們嘗試將傳統(tǒng)文化數智化以尋求新發(fā)展,搭建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融合的新格局,保持文化血脈的創(chuàng)新力及賦能力,傳承不泥古,創(chuàng)新不離宗。從故宮到“冰絲帶”,北京中軸線是和過去的重疊,也是對當下發(fā)展的見證,而《一脈》展示的正是對此承繼發(fā)展的未來。(香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