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管教“熊孩子”,父母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家長求助:寒假、春節(jié),父母和孩子在家相處時間增多。當孩子出現過錯,或是肆意妄為、吵鬧、發(fā)脾氣,影響自己身心健康,或是對他人造成影響、干擾、傷害的時候,父母該如何管教孩子?怎樣管教效果更好?
江蘇省網上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教師彭榮輝為家長支招:管教孩子具體有哪三項基本原則呢?首先,老人不越位,父母優(yōu)先。教育孩子,父母是第一責任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老人保持沉默,靜觀即好。如果管教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出現矛盾激化,老人看不下去,也舍不得孩子,就離開現場。如果老人越位,喜歡在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提出異議,出面干涉,打斷甚至是指責父母,這種明顯偏袒孩子的行為,假以時日,不僅會影響父母管教孩子的效果,還會讓父母的威嚴大打折扣,影響孩子日后對父母的尊重,以后再出現類似問題孩子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錯上加錯。
其次,堅持“一對一”。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要堅守和孩子的“一對一”關系。這不僅意味著,家中任何一個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其他人要盡量回避,也意味著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感受,要將孩子帶離人群或是公共場合,努力回到一個私密的空間進行。
對管教環(huán)境的選擇,一方面考慮的是管教的實效,在商場,在街上,在客廳,在家門口,難免會有人員來往,會有人看到聽到,父母這時候管教孩子,孩子極有可能會很任性而肆意哭鬧或是耍脾氣,甚至增加表演成分,因為他會覺得有依仗,會有人給他撐腰,會有人心疼他、支持他,為他說話,會有人及時把他從沖突中解救出來。
對管教環(huán)境堅持“一對一”選擇的另一個考慮,則是為了維護孩子的尊嚴。做父母的也要考慮孩子的感受——畢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長,努力不要在公眾場合當著眾人的面進行管教,以免讓其感到丟掉自尊,時間久了,日積月累,喪失起碼的羞恥感,從而不再在乎任何人的目光。
再者,對四種行為堅決說“不”。一、不打。且不說對弱小的孩子動手很容易讓其產生心理陰影,在恐懼中變得麻木、冷漠,直至最終變成一個無情之人,單是父母依靠動手來解決問題這種行為本身,也極易給幼小的孩子造成不良影響,變成壞的榜樣,從而最終養(yǎng)成孩子暴躁易怒、動輒動手的壞習慣。
二、不罵。所謂“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年輕的父母必須要看到。父母和孩子間的不文明言語表現,孩子聽著聽著,就會形成習慣,變成他的慣用語。
三、孩子情緒激動時不交流。孩子情緒激動時,哭也好,鬧也罷,他的精神頭完全在情緒的宣泄上,父母這時候想予以管教,因為聽不進去,所以管教功效近乎于零。這時候,父母保持沉默,安靜地看著孩子,以靜制動,反而更比較容易讓孩子安靜下來,平復情緒,從而為有效溝通提供保障。
四、不將孩子單獨關在封閉空間。孩子不聽話、耍脾氣,一時處理不了,年輕父母習慣將孩子單獨關進封閉空間讓其面壁思過。殊不知,這種行為實不可取。一者,容易讓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他感到被漠視,被孤立,無助,且極易產生恐懼感,造成心理陰影;二者,孩子在情緒激動、心智蒙蔽的時候,而又沒有成人在側監(jiān)管,有可能一時沖動,做出危險的事或是傻事。
當然,父母也可能有失控的時候。譬如,會難以控制地發(fā)脾氣,甚至會有簡單粗暴的行為表現。這時候,另一個人就要及時出現,請他離開現場,出去冷靜一下。這是家庭教育中經常會出現的場景,不必回避。但有一點需要謹記:意見不一,無論誰和誰,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出現分歧,有話事后再說、再交流、再溝通。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孩子面前,家庭成員的管教方式要始終堅守原則,保持一致。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