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詩意、詩美——霍松林品鑒唐詩的融通之境
【文學追憶】
作者:田恩銘(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教授)
霍松林先生(1921—2017)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書法家、文藝理論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先生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多有涉足,成就突出,而唐詩品鑒方面影響尤大。霍松林認為:“詩情、詩意、詩美,是我國一切文學藝術的本質和靈魂,甚至是數(shù)千年中華燦爛文化的本質和靈魂?!保ā端闪只貞涗洝?,第202頁)霍松林先生具有極深的文學理論修養(yǎng),又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行家里手,還是大學課堂的授業(yè)者,三重身份使得他在品鑒唐詩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將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作實踐融合,創(chuàng)作實踐與文本闡釋融合,教學經(jīng)驗與品鑒賞析相互融合。從妙解詩情到領會詩意,再到發(fā)掘詩美,霍松林先生步步為營,漸入唐詩研究的融通之境。
妙解詩情要立足文本以探微抉奧。文學研究是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品鑒作品便成為一個前提。霍松林先生以品鑒詩詞而享有盛名?!短扑卧娢蔫b賞舉隅》《唐宋名篇品鑒》《唐詩精選》《歷代好詩詮評》《唐音閣文集·鑒賞集》等著述匯聚了這方面的成果。霍松林常常是在文本細讀中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為例,霍松林先生的這篇鑒賞文本則從追源溯流開始。文章先是追溯了離別主題的唐前接受史,以江淹《別賦》為中心扣題上下追溯,認為自蘇李、曹植至沈約的相關詩作所表述的是“有別必怨,有怨必盈”的情感基調。而后筆鋒一轉,論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為傳統(tǒng)的送別詩開拓了新的領域,輸入了另一個時代的新鮮血液”。作品的品鑒過程不緩不急,完成了一個抽絲剝繭的解讀過程。文章需要確立文本解讀的背景,自然從知人論世入手,緊密結合王勃其人其事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關系展開論述,認定詩作創(chuàng)作于王勃留居長安時期,不到二十歲的王勃正值風華正茂、意氣昂揚,唐帝國也進入平穩(wěn)安定的發(fā)展階段,因此,這首詩稱得上是“豪情壯志譜驪歌”。定準了歷史色調,找到了解讀文本的入口,先生方才深入肌理詳解詩歌文本。文本闡釋的第一步是解題,要解決的是“蜀州”與“蜀川”之間的厘定;其次是分聯(lián)解讀,從《公羊傳》《史記》《說文解字》到同時代詩人的用法,文字學、史學、音韻學等多方面知識都派上了用場,霍松林先生的解讀目的就是讓讀者讀懂,進而入境并領略詩歌之美。頷聯(lián)如何承接首聯(lián),頸聯(lián)如何“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尾聯(lián)“緊接三聯(lián),收束全篇”。具體的解讀中旁征博引,尋根溯源,讀畢方知承繼之來路,讀畢方覺曲徑通幽的妙處。至此作品的主題、背景、語言特征讀出來了,先生并沒有收筆,而是向后尋索,進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接受史維度。循著王勃向前尋索,從陳子昂、王維、杜甫的作品中,尋繹送別主題“意氣豪邁,格調雄輝”的發(fā)展過程,彰顯了王勃改革詩風的成績。最后一個部分則是錦上添花,從傳統(tǒng)詩話中拈出了“偷春格”三個字,從章法特點上分析這首詩的獨到之處以及唐詩中“偷春格”的用法。通觀整篇品鑒文字,史學、文學、美學、語言學等方面修養(yǎng)處處可見,作者針對提出問題令其各自歸位而渾融一體。
領會詩意要根于學理以闡發(fā)意蘊?;羲闪窒壬匾曅蜗笏季S,關于形象思維的兩篇文章在學界影響極大,用形象思維品鑒唐詩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關于杜甫《北征》的文章便是用形象思維分析“以文為詩”現(xiàn)象,進而點出賦對詩的影響?;羲闪窒壬⒅貜膭?chuàng)作實踐印證詩歌理論,以詩歌理論結合實踐走進詩世界。故而研究白居易的文章從寫作方法到田園題材,再到詩歌理論,主要圍繞樂府詩創(chuàng)作而展開論述。此外,研究成果往往融入品鑒之中形成藝術分析的開拓創(chuàng)新。如關于《長恨歌》的鑒賞本身就是學術含量十足的大文章。文章開篇就緊緊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細讀文本,既分析了“詩人僅僅抓住‘重色’的特點塑造唐玄宗李隆基的形象”,又分析了“詩人從表現(xiàn)李隆基‘重色’的角度塑造了楊玉環(huán)的形象?!鼻鞍肫⒅胤治鏊茉煨蜗蟮乃囆g構思,后半篇則圍繞“長恨”本身的敘事闡發(fā)開來,先生以解《長恨歌》題目加以過渡。第二部分則從人物性格、寫作手法、語言特色、情文關系等方面分析《長恨歌》的藝術特點,對于藝術特點的概括準確而精當。第三部分則聚焦于千載以來的主題之爭,諷喻還是愛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一部分點出《長恨歌》的文學傳播效應。先生旁征博引,寫成的鑒賞文章如蜘蛛結網(wǎng)一般布局井然有序,所用的眾多材料了然于心而自然融入文本。真可謂詩情、詩意、詩美兼具。融會貫通要詩史互證以言出有據(jù)?;羲闪窒壬恼撐闹?,以論杜者最多。張忠綱《霍松林先生的杜甫研究》一文認為:“霍先生對杜甫杜詩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有對杜詩思想意蘊的獨到闡發(fā),有對杜詩藝術的深入探討,有對杜詩影響的條分縷析,有杜詩鑒賞,有杜詩今譯,有個人吟詠,有敘述,有分析,有議論,而在字里行間又充溢著詩人的詩情詩趣,新見時出,精彩紛呈,蔚為奇觀?!保ɡ畋渲骶帯痘羲闪窒壬鷮W術評論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頁)《從杜甫〈北征〉看“以文為詩”》《紀行諸賦的啟迪,五言古風的開拓——杜詩雜論之一》《相與情義厚,贈別拓詩疆——杜詩雜論之二》《杜甫〈秦州雜詩〉的格律特點》《杜甫卒年新說質疑》《尺幅萬里——杜詩藝術漫談》《杜甫與偃師》等均有新見。霍松林先生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寫出了“杜詩雜論”系列文章,第一篇便探討《北征》的“以文為詩”,而后進一步論述中古時期紀行賦對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影響?!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北征》這兩首紀行詩是杜詩被稱為“詩史”的代表作,先生圍繞這兩篇經(jīng)典譯詩、品鑒、研究三位一體,詩題、詩體、詩藝、詩史盡在其中。譯詩實際上是解詩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備課和授課的準備工作,如所譯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是在發(fā)給學生的講義中找到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霍松林先生就出版了《白居易詩選譯》,這本書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還在再版。
發(fā)掘詩美要融會貫通而臻于佳境。所謂融會貫通要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接受四者相互結合來研究詩境而不失文學本色。霍松林先生撰文從《雁門太守行》分析李賀詩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文章先是解題,認為:“李賀的這首詩,顯然不是任何一次戰(zhàn)役的簡單模寫,而是在提煉素材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想象創(chuàng)造的一種殺敵報國、浴血奮戰(zhàn)的典型情境?!痹谑崂砉沤裰T家解讀的基礎上列出分歧點,先生遵循“言外之意”要在言內(nèi)尋的原則,采取了從易讀的后四句體會前四句的方式,將這首詩分成兩個完整的意義單元,進而提煉出李賀詩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羲闪窒壬珜懙钠疯b文章本身便是美文,如解讀王維《鹿柴》云:“首句以‘不見人’寫‘空山’之幽靜,次句以‘但聞人語響’申說‘不見人’?!勅苏Z響’還意味著只有人語、更無他聲。三、四句進一步渲染‘空山’之靜。深林之中,青苔之上,最為幽寂,然林外人何能看見?今以斜陽照之,為深林青苔抹上一層金光?!稻叭肷盍帧凳玖帜久?,日光直下,則為枝葉遮蔽,只有落日的光芒才能從樹干的縫隙中斜射而入?!畯驼涨嗵ι稀摹畯汀趾瑹o限深情,人跡罕至,只有每日日落之時,才能受到‘返景’的瞬息撫摸,如今是又一次受到陽光的撫摸??!善于捕捉有特征性的音響、色彩、動態(tài)表現(xiàn)寂靜、幽深的境界,是王維田園山水詩的藝術魅力所在?!保ɑ羲闪帧稓v代好詩詮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頁)解讀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在條分縷析之后,以詩人的筆觸寫道:“古原上的野草春榮冬枯,冬枯之時往往被野火燒掉。這一切都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更不會激發(fā)詩人的美感。白居易卻不然,他抓住了這些特點,并以他獨特的審美感受進行了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燒、屢枯屢榮的頑強生命力,并以‘遠芳’、‘晴翠’這樣美好的字眼,把它的氣味、色彩寫得那樣誘人。因此,雖然說‘萋萋滿別情’,但并不使人感到‘黯然銷魂’。試想,當‘王孫’踏著軟綿綿的春草而去的時候,‘遠芳’撲鼻,‘晴翠’耀眼,生意盎然,前途充滿春天的氣息,他能不受到感染嗎?”(《霍松林選集.鑒賞篇》,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頁)解讀王維《竹里館》則抓住“幽篁”“彈琴”“長嘯”“明月”等意象詮解“獨坐”之境地,作者認為詩作之空明正在于“環(huán)境之寧謐與內(nèi)心之恬靜融合無間?!保ɑ羲闪帧稓v代好詩詮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頁)
匯詩情、詩意、詩美于一端,唐詩研究達到如此融通之境是如何做到的?霍松林先生說:“我對歷代名作在反復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根據(jù)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探微抉奧,闡發(fā)其深層意蘊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保ɑ羲闪帧端闪只貞涗洝?,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96頁)唐詩選注、今譯、品鑒、研究構成一個精工細作的過程。霍松林先生力求發(fā)掘詩情、詩意、詩美,他的唐詩研究以文本闡釋為中心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因選譯而品鑒。從《白居易詩選譯》到《唐宋詩文鑒賞舉隅》,后來還有《唐詩精選》《唐宋名篇品鑒》《歷代好詩詮評》。第二個層面是因品鑒而探究。如以杜甫《北征》《秦州雜詩》、李賀《雁門太守行》、李商隱《夜雨寄北》為闡釋對象的學術論文。第三個層面是因探究成專題。如唐詩與長安文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辟“長安詩話”專欄,后有《唐詩與長安文化》等文章。前兩個層面?zhèn)戎厝谕?,博觀細察中分析問題;后一個層面注重開拓,形成研究、還原、再創(chuàng)造的探索過程。
融會貫通而富于開拓正是霍松林先生唐詩品鑒的特色所在?;羲闪窒壬f:“優(yōu)秀詩篇之所以優(yōu)秀,首先在于以完美的藝術形式深刻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了特定的社會生活、時代脈搏和人們的心靈世界,感情美、意境美、詞彩美、音韻美,具有強大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能使讀者于審美享受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認識水平和精神境界?!保ɑ羲闪帧短圃婅b賞舉隅·序》,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吳功正先生讀了《唐宋詩文鑒賞舉隅》,撰文認為:“好的文學鑒賞有力度、厚度、深度,體現(xiàn)出鑒賞者的學養(yǎng)、識力、功力,是多重光的集束投射?!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文學鑒賞豈可易言哉!這就是霍松林先生的《唐宋詩文鑒賞舉隅》給我們的經(jīng)驗啟示?!保▍枪φ恫┯^細察賞佳篇—喜〈唐宋詩文鑒賞舉隅〉》,參李炳武主編《霍松林先生學術評論集》,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頁)唐詩地負海涵,唐音在華夏上空永久回蕩。霍松林先生不僅入乎其內(nèi),而且出乎其外,以融通之境引領了唐詩品鑒的一時風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