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如何尋找濃郁的草原風情
對內蒙古自治區(qū)而言,以藍天、白云、牛羊、駿馬、牧人、歌舞、勒勒車、蒙古包等元素組成的草原風情,是其對外最亮麗的名片。那么,這些風情又給人以怎樣的感覺和震撼?外來之人,在其遼闊的大地上、在有限的時間里,又該到哪里尋找這般風情呢?
說實話,以前,筆者感到要尋找這般風情,非要到千里之外的錫林郭勒或呼倫貝爾等草原不可。但今年初夏,在呼和浩特市少數(shù)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觀看的一場實景演出,竟徹底改變了我們先前的看法。原來,在繁華的都市里,也可欣賞到這般迷人的草原風情……
這場名為《千古馬頌》的演出,通過《序:天降神駒》《人馬情緣》《馬背家園》《馬背傳奇》《尾聲:自由天駒》等5個篇章,以精湛的蒙古族歌聲、舞蹈、馬術、雜技等手段,融合高科技聲光電及全息影像技術,講述了一個蒙古民族人與馬的傳奇故事。 演出結束了,許多觀眾還深深地浸潤在草原的氣息里,久久不愿離去。而筆者在深深的感動中似乎對草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該劇講述的是人與馬的故事,但看完后總讓人覺得更像是以這個故事為載體,熱情謳歌蒙古草原上的馬文化及馬精神。走進草原歷史的深處, 蒙古人一直與馬相伴前行,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馬在蒙古族的生產(chǎn)生活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位置,馬的品格與蒙古民族的精神氣質息息相通。蒙古人從骨子里對馬發(fā)出的熱愛,萬千寵愛在一身,怎么贊美都不過分。馬是上天賜給蒙古人的真愛,是草原上的精靈。作家黑梅曾這樣描述蒙古人與馬的情感糾結:“蒙古馬,是情懷,信仰和精神寄托。在他們心中,馬是超越馬的!”
馬給人以力量與勇猛。劇場里,靜謐的草原上,月光如水,和風惠暢,突然,伴隨著一聲聲尖利的口哨,一群群駿馬呼嘯而來,瞬間復活了那遙遠的金戈鐵馬年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一個個騎術精湛的騎手,馬上馬下,閃轉騰挪,又讓人仿佛看到了三國時的馬上英豪: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這時,在震驚與震撼中,不由令人想起著名散文家周濤先生從靈魂深處所迸發(fā)出來的絕唱:我還聽不得馬嘶,一聽到那銅號般高亢、鷹啼般蒼涼的聲音,我就熱血陡涌、熱淚盈眶,大有戰(zhàn)士出征走上古戰(zhàn)場,“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之慨……
馬是人類的忠實的伙伴與朋友,古今中外,有無數(shù)歌頌人與馬之間情感的傳說與作品!日本作家德永直的《馬》,那馬哭了,趕車的人也哭了。前蘇聯(lián)電影《夏伯陽》,主人死了,那馬也死了?!肚Ч篷R頌》也以同樣的情感,講述了蒙古民族與馬相遇、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情感歷程。人與馬的歷程展現(xiàn)了人類的慈善,是人們最深厚的情感。這個情感鑄就了該劇的靈魂,也深深地打動著一批又一批的觀眾。
表現(xiàn)手段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有機結合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劇的編排者講到,劇目的主要演員是馬,在劇目排演之前的調訓馬匹、培訓騎手、人馬配合、馬匹適應場地等工作都經(jīng)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整個排練過程中,演員隊員墜馬幾百次,排練異常艱難。為此,專門聘請了內蒙古自治區(qū)專業(yè)馬術運動教練對騎手馬匹進行全程訓練,確保了演出效果的完美呈現(xiàn)。另外,現(xiàn)代交響樂的運用、微縮草原景觀、超清LED、環(huán)形投影幕、激光效果結合雨雪煙沙等特效,營造出了多維立體演出效果,讓觀眾達到了裸眼3D感官體驗。
5年前,該劇誕生于草原深處的錫林浩特,演出僅20余場。如今,該劇早移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來北往的人們能更便利地觀看,今年預計演出114場。據(jù)統(tǒng)計,這些年間,累計有中、俄、蒙、美、德、韓國、新加坡、印度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的近28萬觀眾觀看了該劇。2019年,該劇斬獲第八屆中國旅游投資艾蒂亞獎中國最佳旅游演藝項目獎金獎。
廣西桂林有《印象:劉三姐》,云南有《云南映象》,四川九寨溝有大型舞臺劇《藏謎》,山西平遙有實景劇《又見平遙》,西藏拉薩有實景劇《文成公主》。經(jīng)過不斷的改進與細化,如今,內蒙古草原的《千古馬頌》已更加成熟,向外展示著這塊土地上的獨特風情和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