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鐵骨鑄豐碑——西藏烈士陵園里的清明瞻思
又一年清明時節(jié),從藏東峽谷,到藏北高原,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手捧鮮花,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解放西藏和建設西藏獻出生命的英烈。
一排排墓碑,一串串名字,刻錄著雪域巨變背后的犧牲。一棵棵松柏,一朵朵鮮花,訴說著令人動容的悲壯故事。
記者走進昌都烈士陵園,嫩綠的柳枝隨著微風搖曳,烈士墓碑前擺滿了鮮花。220座墓碑安葬著為解放昌都、平叛改革、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以及各項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犧牲的烈士。
這里是昌都烈士陵園(2022年4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周荻瀟 攝
在尼瑪扎西烈士墓前,一束黃白相間的菊花安放在碑旁。退休多年的羅布表情肅穆,低頭緬懷曾經(jīng)的同事。
1995年1月12日,激烈的槍聲打破了昌都地區(qū)貢覺縣雄松鄉(xiāng)阿尼村清晨的寧靜。洛桑澤仁、尼瑪扎西、洛松益西3名公安干警在圍捕一伙犯罪分子時,在激烈的交火中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為保一方平安,我的兄弟與犯罪分子血戰(zhàn)到底,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沒能起來?!绷_布哽咽地說。
在尼瑪扎西的墓碑旁,還有88名為解放西藏犧牲的無名烈士長眠于此,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甚至部分墓碑下埋葬的只是他們的衣物。
“每到清明節(jié),不少群眾都會自發(fā)來為烈士敬獻花籃,并深深鞠躬以示緬懷。雖然他們的名字沒人知道,但烈士一直活在我們心中。”昌都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李彬說。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從解放西藏到建設西藏,70多年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接續(xù)奔赴雪域高原,灑下一腔熱血只為換來西藏各族群眾的幸福和安穩(wěn),雪山江河見證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
由于高寒缺氧,補給短缺,20世紀50年代,解放西藏阿里地區(qū)的先遣連,最多時一天舉辦了11場葬禮。等到先遣連挺進阿里地區(qū)時,已經(jīng)有63條生命永遠留在了高原。
為打通祖國西南邊陲的交通動脈,自1950年開始,10多萬名筑路軍民劈開懸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險,歷時4年多時間,奇跡般地修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也留下了三千志士英勇捐軀的壯歌。
“世界屋脊”的雪山阻隔了暖濕氣流,卻從未阻隔英雄兒女建設西藏的決心。在這極高極寒之地,一批批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戰(zhàn)斗在高原,甚至長眠于高原。
孔繁森,領導干部的楷模,生前兩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不幸犧牲。趙炬,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yī)生,進藏不久就把生命定格在了高原。阿旺卓嘎,生前系西藏自治區(qū)審計廳的駐村干部,原本駐村是一年一輪換,可她在基層一干就是4年多,最后犧牲在駐村一線……
他們,用生命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從一窮二白到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西藏取得“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偉大成就背后,凝結(jié)了無數(shù)英烈的鮮血,也鑄就了高于高原的精神高地。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jié)、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jié)”的“兩路”精神,一批批援藏干部書寫的援藏精神,鼓舞激勵著后來人不斷踏上高原,建設更加美好的西藏。
錚錚鐵骨鑄豐碑,不朽精神勵后人。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
《故事里的中國》深情回望植物學家鐘揚的“種子人生”
在本期節(jié)目中,鐘揚的傳記作者梁永安、藏族博士生拉瓊,以及妻子張曉艷,將從不同維度講述鐘揚為種子事業(yè)奮斗的人生。[詳細] -
西藏移民警察緬懷為國家邊境事業(yè)犧牲的先烈
日喀則亞東邊境管理大隊帕里、上亞東邊境派出所民警前往亞東縣烈士陵園,為邊防烈士羅明沖擦拭墓碑、清掃墓地、敬獻鮮花。[詳細] -
清明祭英烈
青松翠柏守英烈,春風百花寄哀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