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農安古道觸摸古城前世今生【組圖】
工藝,使黃龍府內作坊林立,貨棧毗連,吸引大批本地人和其他民族經商。每逢集日,居住在西部草原的烏桓人、蒙古人、鮮卑人牽著駱駝,趕著馬群,坐著牛車,帶著羊毛、皮張和牛馬等趕到黃龍府交易;居住在東部的高句麗人則帶著人參、鹿茸等藥材和貂皮等貴重皮張到黃龍府出售;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則把五谷、蜂蜜、家畜等送到黃龍府市場;黃龍府當?shù)厝藙t擺出精心制作的艾糕、烤肉和米酒等民族食品。當時,這里已經成為東北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東北出產的藥材、名馬、肥牛、蜂蜜、毛皮都匯集到這里,賣給中原和東南亞、日本等地區(qū)的商人。還有的商品通過絲綢之路售往大食、波斯以及中亞各國。
隨著經濟貿易的發(fā)展,黃龍府與中原和松花江南北各地交通日趨通暢,商賈往來更加活躍,成為關東地區(qū)的交通中心。
女真人進攻中原時,曾把黃龍府作為交通運輸?shù)闹修D站,大批的兵馬經過這里源源不斷地調往中原,金兵俘虜?shù)谋彼位实邸兆谮w佶、欽宗趙桓,以及皇后、嬪妃和官員,也曾一度在黃龍府羈押,而后經過賓州,押往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南白城),最后囚禁在五國城。金兵在中原掠奪的財物也都經黃龍府運回上京。有些財物來不及運送,便就地埋藏在黃龍府。1868年和1966年,在黃龍府內東南隅兩次共出土唐宋銅錢達兩億四千萬枚。1868年曾用出土的銅錢投資在伊通河上修筑一座大橋。1985年在黃龍府城的西北隅發(fā)現(xiàn)的金代窖藏,埋有定窯精制的各種瓷器40件,湖田窯精制的印花石竹紋青執(zhí)壺等11件。這些瓷器造型美觀,質地精良,曾作為進貢的宮廷用品,這次出土的刻花龍紋瓷盤更屬珍品,我國僅在上世紀40年代出土過10件,其中6件流失到國外,僅存4件分別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
一座古塔,靜靜守望著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塔鈴悠悠,默默訴說著這座美麗小城的千年往事。
它從青銅時代一路走來,它因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而聞名于世,它就是遼金時期著名的軍事重鎮(zhèn)、遼國五京六府中的重要一府——黃龍府,今天的吉林省農安縣。
斗轉星移,時代更迭,昔日的王城重鎮(zhèn)如今已是現(xiàn)代都市,而其撲朔迷離的歷史卻始終深深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尋。
高高聳立的古塔下,究竟深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大量出土的遼金文物和古城遺址,見證著小城曾經何等的地位與繁華?
隆冬時節(jié),寒風漫卷。從長春出發(fā)一直向西北方向約60公里到達古城農安,我們與專家學者一道共同揭開古城的神秘面紗。
遠古迷蹤,白山松水育先民
農安到底離現(xiàn)今的我們有多遠?在農安境內發(fā)現(xiàn)的第四紀哺乳動物猛瑪象的化石給出答案。猛瑪象,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狩獵的主要對象之一,距今大約在2萬年至4萬年之間。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在2萬到4萬年前,農安的先民就已在這里繁衍生息。
1985年4月,吉林大學考古系師生先后在農安縣左家山、元寶溝、卜爾敦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考古發(fā)掘,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遠古人類生產生活遺物的出土,揭開了農安人類活動之謎。
這次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遺物中,一件長4.1公分、寬3.9公分、厚1.4公分的石灰?guī)r質石龍極其珍貴。該龍與紅山文化玉豬龍外形相似,經測定,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比紅山文化早1000年。這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龍形,被專家學者譽為“天下第一龍”,現(xiàn)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雄踞在伊通河邊西岸的黃龍府古城、松花江畔的古人類遺址237處,充分說明在遠古時代,農安先民就
生活在這里,開發(fā)著廣闊的農安大地。
黃龍府的由來
探尋的腳步繼續(xù)。古城農安為何稱為“黃龍府”?它與“天下第一龍”有著怎樣的關系?
史料記載,黃龍府乃夫余族建國的王城。早在舊石器時代,夫余族人就繁衍生息在松遼平原上,到新石器時代成為東北三大族系中最發(fā)達的民族。
關于夫余國的建立有著這樣的傳說,公元前,在牡丹江一帶有個索離國,國王與侍女生下一子,取名東明,他長大后聰慧精悍,騎馬射箭本領高強,國王一妻二妾所生的兒子本領都不如他。國王恐其日后爭奪王位,便想殺死東明,斷絕后患。得知消息后,東明連夜逃往夫余族人聚居地。因其武藝過人,機智勇敢,在發(fā)展農牧業(yè)和抵御外敵中功勛卓著,深得夫余族人擁戴,在族人推舉下,公元前12年,一個奴隸制的夫余國在松遼平原腹地建立,東明成為第一任國王。
然而,在外族的不斷侵略中,夫余人并沒有在這里過上風平浪靜的生活。為了尋求中原大國的保護,夫余國的后繼國王于公元49年起向漢光武帝納貢稱臣,夫余成為東漢的保護國,直至公元494年,西部突厥族入侵夫余國,夫余王投降高句麗止,這座王城存在506年。
夫余國滅亡后,國土被瓜分,南部被高句麗占領。為加強軍事防御,高句麗在今天的農安境內修建了城池——夫余城,這就是農安古城的前身。公元713年,夫余城由唐王朝的“渤海國”接管,改名夫余府。
那么,夫余府因何改稱黃龍府?
傳說公元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軍征服渤海國,從渤海國的忽汗城回師上京臨潢府,行至夫余城南的伊通河與新開河之間,見水草豐盛,鳧鳥成群,野花盛開,柳蔭匝地,便下令大軍在此扎營。耶律阿保機剛剛走進行宮,便接到報告:皇弟迭剌在忽汗城遇刺身亡。他急火攻心暈倒,醒來后對皇后述律平說,快些叫駐扎在忽汗城的皇子耶律德光班師。術律平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耶律阿保機一氣之下,眼冒金星,再也說不出話來。當天晚上,年僅55歲的耶律阿保機駕崩。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紀念其父的功績,在行宮原址建立一座升天殿。把其父駕崩時出現(xiàn)的黃龍視為開國的祥瑞,下令將夫余府更名黃龍府。
作為遼國六府中重要的一府,黃龍府轄五州三縣,即安遠州、雍州、益州、威州、清州,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城垣周長3840米,呈正方形,四角各有高大角樓,城垣外有護城河,是遼國防御女真族的軍事重鎮(zhèn)。遼圣宗時,還在第二松花江北新建10座烽火臺和3座城堡,以便防守和報警。如今,在黃龍府四周的23座古城堡遺址中,仍可以見到其占據的險峻地形和眾多的堞樓痕跡。
金代后期將黃龍府稱濟州、隆州、隆安府;元代曾一度將黃龍府作為開安路的治所;至明代,這里成為蒙古族的游牧地,僅在黃龍府的舊址設一驛站——龍安站。1889年,清政府在黃龍府設縣治,稱農安縣。從清政府消亡,東北光復,到上世紀90年代,這里一直沿用農安縣的名稱。
黃龍府的繁華
黃龍府的興旺繁榮始于遼圣宗時期。遼景宗保寧七年(975年),黃龍府守將燕頗叛遼,黃龍府治所一度遷到今四平市的一面城。圣宗開泰九年(1020年),遼兵平定燕頗叛亂,黃龍府遷回原地。
遼圣宗主張向漢人學習農桑和冶金諸班工藝,南北交流文化,開放集市,與中原通商。先后從關內的宗州、檀州遷移漢人千余戶到黃龍府。這些漢族人除帶來中原的農耕技術外,還帶來釀酒、制革、紡織、鑄造等
岳飛為何沒能直搗黃龍府
王福義,農安劇作家,一直對農安的歷史了解頗深,對馳騁疆場的英雄人物事跡如數(shù)家珍。老作家的講述讓我們仿佛重新走進歷史的煙云,仿佛看見了唐朝大將薛仁貴突破黃龍府后(當時稱夫余城),高句麗大軍望風披靡;看見了契丹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打開渤海國西南門戶;看見了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攻陷黃龍府,遼天祚帝向夾山逃竄的身影……
黃龍府地處東北平原的十字路口,扼控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咽喉,北面有第二松花江、南面兩側有東、西遼河作為天然屏障,是一個進可戰(zhàn)、退可守的兵家必爭之地。如果金兵退守黃龍府,利用那里得天獨厚的條件休養(yǎng)生息,還可能東山再起,進犯中原;如果宋軍占領黃龍府,便可以縱橫捭闔,收復中原失地,把金兵趕回老家去,永久地消除金兵南侵的隱患。進而救回徽、欽二帝,恢復宋朝江山社稷。因此,岳飛決心乘勝直搗黃龍府,“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然而,就在岳飛和將士們厲兵秣馬,準備向北方推進的時候,在奸臣秦檜的蠱惑下,宋高宗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將岳飛調回京師,留下千古遺恨。
“如果宋朝早日識破秦檜這個賣國奸臣;如果高宗趙構不是患得患失,怕迎回徽、欽二帝失掉自己的皇帝寶座;如果岳飛、韓世忠等將領本著‘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訓,金人就不會占領中原的半壁河山;如果秦檜不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宋朝就不會滅于蒙古人之手……”
但是,歷史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風波亭內,岳飛在秦檜授意炮制的供狀上,忿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憤飲毒酒而死。
遼塔下到底有沒有黃龍寺
千年穿塵而過,遼塔成為黃龍府留給世人最精致的藝術品。隨塔破土而出的不僅有彌足珍貴的舍利,還有那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遼塔又稱黃龍塔、龍灣塔等。按學術界通行說法,建于遼圣宗耶律隆緒太平三年至十年間(1023—103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它是遼代黃龍府留存至今的唯一古建筑。
《農安文物縣志》記載:古塔為八角,有13層,塔高44米,屬于密檐實心塔,以青磚砌成。塔身有西門、平欄門,角梁、斗塔、花拱組成。各層角檐上有獅、龍、馬等獸類塑像,塔角還懸有銅鈴、風吹鈴響,金鐵齊鳴,分外誘人。塔剎高8米,呈葫蘆形。寶頂更為精美,由紫銅鑄成,外飾鎏金。
關于為何要修建遼塔,在民間有諸多版本,其中被當?shù)匕傩战蚪驑返赖膭t是“鎮(zhèn)龍說”。
相傳,遼圣宗年間,一個云游和尚來到遼國,對遼主耶律隆緒說:“主上是真龍?zhí)熳樱抡烟煜?,但現(xiàn)在諸邦并起,不可
不防。昨夜我觀天象,遼國將有土龍出世,其位置在黃龍府東北處?!币陕【w聽后大驚失色,慌忙問計。和尚合掌道:“想避其災難不難,可在那里修建一座塔,鎮(zhèn)住龍脈,天下方能太平。”于是遼主就下旨,在黃龍府東北處修塔一座,但修到一半時,和尚又稱土龍已游移到黃龍府,鎮(zhèn)龍脈之塔需建在黃龍府城內,遼主遂下令廢棄已經建了一半的塔,重新在黃龍府內修建另一座塔,即現(xiàn)在的農安遼塔。
傳說終究是傳說,歷史上遼塔為何而建呢?是否有“塔下原有黃龍寺,方圓十多里,香火旺盛,后毀于戰(zhàn)火”之實呢?
因為遼、金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文化不發(fā)達,史實資料存之無幾,遼金正史為元修,既簡單又訛誤脫漏很多。特別是當時中國北方戰(zhàn)亂頻繁,兵燹不斷,對文史典籍的劫難常是毀滅性的。所以,遼、金史籍中不見有關記述。遼塔下是否有黃龍寺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眾說紛紜。
在學者王福義和田成名所著的《農安遼塔下黃龍寺存毀考》中,則從建筑學等角度,對遼塔下黃龍寺做出了推斷。
我國寺廟佛塔建筑,按構造形制式樣大致分為實心塔和樓閣塔兩種,實心塔又分為“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四種式樣。塔的平面形式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層數(shù)從一層至十五層,基本上單數(shù)。塔的建筑形制如風格、規(guī)模等。一般與民族、時代,以及寺廟所崇佛學流派,寺廟自身規(guī)模等有關。
《農安遼塔下黃龍寺存毀考》論述:農安遼塔從形制上看,是密檐式實心塔,具有遼代佛寺塔建筑的民族風格,從塔的規(guī)???,它所依建寺廟一定具有相當規(guī)模或較長歷史。特別是“塔身十層中部磚室中出土的銅鑄釋迦和觀音佛象、單線陰刻佛像銀牌飾,以及木制圓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的布包(即骨灰包、舍利包)、瓷香盒、瓷香爐、銀圓盒等”,準確地傳達出農安遼塔是佛寺塔的信息。尤其是骨灰盒、包、舍利等,充分說明此塔附近必有寺廟,且廟中曾有大德高僧圓寂煉化,才置骨灰、舍利于塔中。這樣推斷,是因為一般地講,塔院與寺廟并存,一般本寺僧不可能置舍利、骨灰于他寺之塔,而且一寺之僧能舍利、骨灰置塔供奉者,一定是本寺中的大德宗師。
實際上,今天的遼塔經過先后兩次修繕。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加強了對文物的保護,1953年國家撥款加以維修,1982年又進行了一次全面修繕。修繕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塔身十層中部發(fā)現(xiàn)一磚室,室內完好地保存著釋迦牟尼像、觀音菩薩像及銀牌、香爐、銀盒、布包等珍貴的極有研究價值的佛教歷史遺物。
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跨越千年風雨的古塔默默地佇立在農安城的一角深情講述著:從夫余國的王城,到渤海國的夫余府,再到大遼的黃龍府……農安古城,雖歷經無數(shù)的戰(zhàn)亂滄桑,但它積淀下來的厚重歷史與文化卻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記者柳青)
農安遼塔(外一首)
陳耀輝
大野吹云北國風,黃榆黑土對蒼穹。
浮屠百尺臨平莽,佛法千秋鎮(zhèn)土龍。
金頂落霞光燦爛,銅鈴搖夢響叮咚。
當年誰立西門外,望月闌珊燈火中。
西江月
夏夜雨后黃龍府懷古
暮雨初晴大野,清風拂過溪橋。
繁星幽夢醒蓬蒿,古塔巍巍如禱。
巷陌黃泥味道,人家?guī)讟錂烟摇?/p>
風搖鐵馬念前朝,狼主當時年少。
專家簡介:王福義,吉林省著名戲劇作家,多年來致力研究農安歷史。先后撰寫《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鶯歌夫人》《鐵血女真》等遼金系列歷史劇。先后榮獲中國少數(shù)民族戲曲學會“金孔雀”獎,第二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戲劇匯演金獎以及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