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有新人| 張飛洋:刀鋒點絳,髹漆成器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加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yǎng)傳承人,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聞推出“青春守藝人”系列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脈,跋涉千山萬水,記錄傳統(tǒng)非遺的煥新故事,聆聽青春傳承的時代之音。一期一會,影像留住記憶,涵養(yǎng)精神文脈、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現(xiàn)絢爛多彩、賡續(xù)綿延的中華文明。
揚州漆器源于戰(zhàn)國,興于漢唐,盛于明清,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各類屏風、櫥柜、桌椅等大件家具再到文房四寶、珠寶匣子等精巧器具,皆有揚州漆器的身影,文學家李漁曾在《閑情偶寄》中贊其“甲于古今,冠乎天下”。江蘇揚州邗江區(qū)邗江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銀柏路5號,正坐落著這樣一所漆器“寶庫”——揚州漆器廠,其始建于1955年,外觀雖沉穩(wěn)低調(diào),卻孕育出無數(shù)享譽海內(nèi)外的漆器名品,走出過一代代杰出的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巧匠。張飛洋正是其中年輕一代里頗為亮眼的一位。
同聲相應 一拍即合
2008年,22歲的張飛洋面臨著一個重大的人生轉(zhuǎn)折。彼時的他剛從揚州教育學院美術(shù)教育專業(yè)畢業(yè),進入到一家小學當美術(shù)老師,過著旁人看來安逸的日子。但性格內(nèi)向的他每每站上講臺總是緊張冒汗,講不出幾句話,一來二去,他萌生了轉(zhuǎn)行的想法,恰巧這時揚州漆器廠張貼出招收學徒的啟事,揚州漆器的大名如雷貫耳,張飛洋學生時期就對其心馳神往。幾分孤勇,幾分運氣,他報名參與了這次招工,憑借美術(shù)功底一路過關(guān)斬將,在舉國同慶的08年奧運會夏天,成為了揚州漆器廠的一名小學徒。
入行后,張飛洋經(jīng)人介紹拜張來喜為師,張來喜乃揚州漆器髹飾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收徒嚴格,要求入門弟子意念沉靜,坐得住冷板凳。張飛洋剛?cè)胄心嵌螘r間,張來喜并未立即帶其上手學習揚州漆器髹飾技藝,而是扔給他一把刻刀,讓其天天打磨,一磨就是5個月。將近半年的磨刀生活,張飛洋熟識了日后天天打交道的近百把“老伙計”:大刀、小刀、彎刀、尖刀、瓦刀……這期間,他割過手,也挨過訓,但樂在其中,張來喜見此覺得孺子可教,開始正式傳授其漆器髹飾技藝。直到上手,張飛洋才明白師父苦心:“刀磨得好,一刀切下去是紅色的;反之切面則會泛白或泛黃,淪為次品,成不了大器?!?/p>
內(nèi)向的張飛洋在揚州漆器廠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他不愛說話,漆器也不愛,雙方互動來自刀與心神的較量:起落之間,山川湖海,花鳥魚蟲躍然漆面。張飛洋享受這種凝神屏氣,專心一物的感覺,直言“看似是自己選擇了漆器,實則是漆器選擇了自己”。日琢夜磨,15年彈指一瞬,如今的張飛洋一掃學徒時的青澀莽撞,眼底一鑒平潭湖水,眼梢一染挑燈墨色,任憑漆器廠人來人往,他自安如磐石,潛心求藝,成為師父張來喜最為得意的弟子之一。
刀鋒點絳 忘象得意
現(xiàn)代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分為點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鈿、彩繪、磨漆畫制作等十大門類。其中尤以雕漆工序最為繁復:
雕漆又稱“剔紅”,需先在器胎髹上多層厚厚的漆,少則幾十層,多達幾百層,直至相當厚度,再晾至半干描上畫稿,循跡雕出紋樣……前后歷經(jīng)畫圖、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制作周期少則數(shù)月,長達數(shù)年,人稱“時間的藝術(shù)”。張飛洋將其比作帶孩子,“沒個三五年出不了上品”。
已為人父的張飛洋帶起“孩子”來頗具耐性,只是“化畫稿為浮雕”一度使他犯難:原來,雕漆又分“上手”和“下手”,“上手”專攻浮雕,“下手”主攻錦紋以襯托浮雕。前者多為屋瓦欄桿、林木山水、花鳥魚蟲,包羅萬象,需依畫稿發(fā)揮想象力;后者則以回紋、云紋、方套圈,三角套圈居多,圖案規(guī)整單一,較易把握。
張飛洋想起昔日課堂上習得的散點透視、平行透視乃至一點透視法,將其巧妙化用至刀尖,提升雕刻層次,另一面為自己“加餐”——夜里十一、二點仍埋首工位燈下練習刀法,“下刀統(tǒng)一45度角,刻了成千上萬刀”,總算勉強摸著點門道,擬得幾分畫稿形態(tài)。
但雕漆講究“形神兼?zhèn)洹?,勤奮雕刻幾年后,張飛洋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作品始終走不出“有形無神”的怪圈。他跟自己較勁,通宵達旦地干,但手中的刻刀怎么也表達不出想要的神韻。這時師父張來喜適時點醒了他:不妨放一放再看。
張飛洋于是放下刻刀,踱步至距工作室600米處、位列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透氣,涼風習習的竹林、搖曳生姿的晚荷,婉轉(zhuǎn)動人的鳥鳴令其躁動的心靜了下來,他駐足打量園里的一草一木,靈感乍現(xiàn),突然醒悟:一直以來,自己過分執(zhí)著于眼前畫稿,忽視自然細節(jié),反倒失了本真?;厝ズ笏门d揮刀寫意,尋得真諦。此后,逛個園成了張飛洋的日常,他甚至辦了張觀光年卡,隔三岔五就來這里走走,觀摩萬物神態(tài),“一朵花幾個瓣,一個瓣是正是反”他都細心備份腦海,伺機為手頭的雕漆作品注入神韻。
盡管市面上出現(xiàn)了譬如3D打印的高科技技術(shù),張飛洋仍堅信揚州雕漆之美是機器永遠無法企及的存在,因其“每一刀,每一刻都帶著造物者的心力溫度,及對自然的敬畏”。
髹漆成器 后浪爭新
揚州有句老話叫“髹漆成器”,如今張飛洋也因漆器而真的“成器”了。
他迄今雕刻過的、叫得上名號的作品累計已有二十余件。2015年,張飛洋憑借作品《蓮》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作品銀獎,在業(yè)界初顯鋒芒;又在2019年全國漆藝邀請賽雕漆賽中斬獲雕刻組一等獎,隨后2020江蘇工藝美術(shù)精品博覽會上,張飛洋率領(lǐng)師弟以漆藝首飾盒《梳云掠月》問鼎金獎,大器漸成。
漆藝首飾盒《梳云掠月》
但比起技藝上的收獲,張飛洋認為精神上的收獲更大。雕漆猶如一扇窗口,使他看到了一個廣闊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既有師父張來喜這樣滿腹經(jīng)驗的雕刻大師,更有與之相關(guān)的刷漆工、畫工等其他技藝大師……與之交游,張飛洋受益匪淺。他始終牢記剛?cè)胄袝r師父張來喜“干這行要使出百分之兩百力氣”的教誨,將自己全副的精神世界投射在這一刀一刻間,哪怕是一縷流水,也試圖讓它“活起來”。
從學徒晉升為師父后,他不忘以己為鏡,敲打弟子們不忘初心,踏實學藝。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手下的兩名弟子已能獨當一面,其中一位還早早收獲了工藝美術(shù)師的職稱。
張飛洋與師父張來喜
師父張來喜對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傳承現(xiàn)狀充滿信心:“讓漆器走進千家萬戶,不成問題。”這份信心來自于揚州漆器廠與時俱進的工藝革新:廠內(nèi)近來出產(chǎn)的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漆器打火機、漆器手串、漆器鋼筆……深受年輕朋友青睞;更來自于廠內(nèi)漆器制作人才的發(fā)展有序:目前廠內(nèi)從事?lián)P州漆器制作技藝的老中青三代各達數(shù)十名,形成了一列較為完備的人才梯隊。
張來喜更發(fā)愿,揚州漆器髹飾技藝“不僅由一個人來做,還要帶動一撥人,乃至整個社會一起參與”,與之相比,張飛洋的心愿則簡單許多,他坦誠只要身體允許,自己就會一直做下去。末了,他笑著分享起一則侄女上學趣事:
前幾日,上初中的侄女學到中國傳統(tǒng)工藝關(guān)于漆器的章節(jié),同學們都不甚了解,從小隨他耳濡目染的侄女站了出來,講解得頭頭是道,“我打小就給她說這些?!睆堬w洋的笑意幾分欣慰,但更多的是自豪和期許。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
習近平的文化情懷丨“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
從歷史時光里的舳艫千里、漁火延綿,到現(xiàn)實圖景里的物阜民豐、水清岸綠,大運河傳承文脈,生機澎湃。[詳細] -
全球連線|外國人學非遺:甜蜜相遇 烏克蘭小姐姐學做中國糖畫
以糖為墨,以勺為筆,糖畫是中國多地盛行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也是節(jié)日民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 -
非遺有新人|王康:方寸之間刻印千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加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yǎng)傳承人,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詳細]